马氏庄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20公里的西蒋村,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中原第一官宅”[1],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2017年1月,马氏庄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马氏庄园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区六路,每路分四个庭院,九道大门,俗称“九门相照”。整座庄园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雄浑庄重,既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晋商大院深深邃富丽的建筑艺术,还有中原地区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建筑特色。北区位于中街路北,坐北朝南,前后两个四合院,后院之东西又各建一跨院,谓之“亚元扁宅”。多为硬山顶式的楼房,原为马丕瑶祖上旧宅。马氏四兄弟分家时,分给了次子马吉樟。民国初年,马吉樟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期间进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区在三区中规模最大,约占整个庄园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类建筑计158间,由家庙一路和住宅三路组成,其中家庙居东,住宅区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体系,左右又互相呼应。马相伯故居生德堂 位于泗泾西大街汪家厅之东。原五埭四天井,各埭带东西厢房。后两埭已拆除,南北东西厢也已拆除。尚存两天井三埭。对照上海档案馆所藏原马相伯故居平面图,今故居房屋总数不满原来的四分之一。生德堂原系马氏祖遗房产。自1882年马相伯胞兄马建勋(淮军将领,得李鸿章赞识)去世后,母亲沈氏将祖遗田地房产均分给马相伯和其弟马建忠(巨著《马氏文通》的作者)。凡松江青浦地产房屋,分给马相伯继承。马相伯以此3000亩田产,于光绪二十八壬寅(1902年)捐教会创办“震旦”学院。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年)之春,法国神父背约侵夺教育之权,毁马相伯亲定的教育章程而不顾。是年之秋,马相伯带病奔走,觅得吴淞提镇行辕为临时校址,毅然辟建复旦公学(即后之复旦大学)。友人纷纷祝贺,时任娄县七宝乡乡长、马相伯的知友、书法家张秉彝(字浦泉)挥毫题赠“生德堂”一匾,拥升厅堂以示敬贺。生德一词,典出《荀子·致士》:“生民,以德教生养民也。”意为硕彦大德者以道德知识使生民得到良好的教养而成国之才。马相伯曾将故居作为“仓间”(收租机构和粮仓),收取地租以维持教育经费。马相伯因事即来泗宅,平时逢春秋两季及暇日来泗泾小住,兴会泗泾秦鸿翔、吴学斋、唐文鳌、戴葵臣、戴静卿等贤达,以及亲朋父老,曾“委朱相公于泗宅代理”捐献家产兴学事宜。宣统二年之冬,敦请七宝、泗泾两乡乡长张秉彝、戴静卿疏浚泗泾塘、盘龙塘和蒲汇塘,并亲临视河,慰劳缪雨亭(九亭牛车泾人)河长及河工,热心地方公益。丹阳马家厅是马相伯先生所遗宅弟中唯一纪念名迹。2002年11月由泗泾镇人民政府主持,修复马相伯故居并对社会开放,使名迹成为泗泾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马衡题写馆名。马相伯先生在上海的另一处寓处是徐家汇土山湾的乐善堂,惜已拆毁湮没。2011年6月,泗泾镇党委、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马相伯故居进行重新修缮,并于2012年9月18日重新对外开放。在宋代的时候,这里还是天和寺,经过元代的重修,明代改为马援祠。如今看到的建筑,为清代寺庙遗址,在1988年省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00年10月24日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被封为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归顺刘秀,立下赫赫战功。东汉统一以后,马援虽然已经年迈,但是依然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他所讲的“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名言,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马援祠的主要建筑,坐落于伏波古庄前楞池北岸,据说马援就出生在这里。隔着水面向北望去,写着“马援祠”的牌坊和大殿,与南侧的马援雕塑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一组气势宏伟的建筑群。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2014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马援祠大殿进行修缮,并新建牌坊和碑廊,才形成今天的景象。同时,来自海内外的马氏宗亲,也在这里祭祀先祖马援,并且设立中国杨凌马援故里海内外联谊总会。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这里原有飞檐斗拱的正殿三间,正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偏房三间,金碧辉煌,结构精巧,可惜如今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殿前竖立的几块石碑,经过岁月的风霜,幸运的保存下来,让我们一窥这里曾经的辉煌。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在大殿西侧的屋檐下,竖立着一块由都督使者程兆麟,在清康熙三十六年六月所立的石碑,其中明确写道:“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威侯马超故里”。碑额正中写着“皇清”二字,两侧可见雕刻粗糙的龙凤图案,作为这里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它被玻璃罩好好地保护起来。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大殿东侧的屋檐下,密集的安放着多块石碑,包括清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始祖汉伏波将军家庙碑记”,民国年间的“马士望兴学公德碑记”等,它们均是马氏后裔所立,讲述先祖马援、马融、马超的功德。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东西两侧的碑廊里,摆放着大量新立的石碑,它们都是近年马氏后裔来这里纪念先祖时留下的。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这里都是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也多次前来祭祖。
马援祠遗址:马氏后裔缅怀先祖的地方
马援祠的主要建筑,坐落于伏波古庄前楞池北岸,据说马援就出生在这里。隔着水面向北望去,写着“马援祠”的牌坊和大殿,与南侧的马援雕塑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一组气势宏伟的建筑群。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毕公村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皇清威候马超故里,全世界汉族马姓发详地。毕公村地处杨凌西北边,东邻隋文帝杨坚陵,西依周文王周公庙,北仰佛都法门寺,南望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毕公村下辖四个村民小组,530户,2100多口人,可耕土地2800多亩,全村大部分农户靠种植和养殖为生,98%户族以马当姓,历史上该村一直为扶风县所辖,1983年,在行政区划改革中,将毕公村随同五泉乡由扶风县析出,划归杨凌区管辖。因历史变迁,毕公村曾几易其名,最早叫“马服村”,“马家窟窿”,后又有“伏波古庄”,至于“毕家庄”之称谓,缘于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的食采之地),实际上毕公村并无毕姓之户。如今,一组所在地为马援故里旧址,故千百年来一直叫“老堡子”。此处原有古围城一座,南城门楼正中嵌有四块青砖,上刻“伏波古庄”四个大字。这些,一九六二年以前一直保存完好,历史风貌依旧。其后虽被拆除毁坏,可城墙和城门石槛遗迹迄今尚存,虽残缺破败,但纹理清晰可见。延续到今天,如今的马援祠是在旧址上于一九八六年重新修建的,杨陵区于二OO一年将马援祠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16.8亩,现在的马援祠位于毕公村四个村民小组中心位置,对毕公人来说,心中最圣神、最崇敬莫过于马援祠了,马援祠给毕公人带来过辉煌、荣耀、自豪和骄傲,马援祠让毕公人了解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毕公,马援祠每年都要举办多个祭祀和纪念活动,清明节大型祭祖活动,马援延辰日和卒日都要分别举行纪念活动,春节要举办宗亲大团拜,这些活动从古到今一直延续下来《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数年》,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每年清明节前,毕公村必唱大戏,每年大年三十日,村宗亲会的老人们必携带香、蜡、纸表、供果驱车前往扶风县西马援墓请先人,三十晚上有专人在祠堂守夜,大年初一,村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必前往祠堂参加春节团拜。周边的眉县固城,周至的官村、扶风的杏林、柔谷的姜源,绛帐的双庙,五泉的三合等村马氏宗亲,或派代表,,或自发的三五成群到祖祠参加一年一度的大型春节团拜仪式,祈盼列祖列宗,大德圣贤能赐福和保佑我们来年五谷丰登,家家平平安安,户户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