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9年,秦军占领赵国都城邯郸,大肆屠杀赵奢子孙。赵奢子孙留存下来的,少数仍留在河北。大多数则逃往外地。他们主要逃往陕西、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并在当地定居下来,传宗接代。其中,陕西扶风的一支,发展为马姓的望族。


留于河北的一支,西汉末年出了一位英雄,他叫马适求,是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新莽地皇元年,马适求谋举燕赵兵诛杀王莽,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事败后被杀。王莽又派人搜捕他的同党,株连同族及郡国豪杰数千人。这是公元前229年秦军大肆屠杀赵奢子孙以来,河北马氏的又一次大灾难。


迁往山西的一支,西汉时出了一位马适建,字子孟,是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元凤元年,武都氐族人起义,马适建以执金吾身份,与龙额侯韩增、大胪鸿田广明领兵平定了这次叛乱。可惜不久后,马适建因为杀人而下狱,后来在狱中自杀了。


迁往河南南阳的一支,后来一分为二,主要居住于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以南)及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一带。这两支马氏有乃祖赵奢遗风,在东汉初年皆以武功封侯,亦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棘阳一支马氏的振兴者为马成,西汉末年人,字君迁。他年轻时只是个小县吏,后来跟随刘秀起兵打天下,不久就升任县令。刘秀即位后,马成被任命为军都尉,从此走上戎马之途。建武四年,刘秀拜马成为扬武将军,并命他带兵平定叛军李宪之乱。马成凯旋归来,并以此功封为平舒侯。建武八年,他又随马援大破隗嚣,事后留于当地,任天水太守。第三年,又拜为中郎将,领兵平定武都之乱。建武十四年,马成屯兵中山、常山一带,以防备北疆战事重起。他筑堡垒,修烽燧,严加防范,北边得以久安无事。后来,马成又改任中山太守,改封金椒侯。马成去世后,其于马邑世袭侯位。马邑过世,其子马酰袭袭位,桓帝时因罪失封国。延熹二年,马成玄孙马昌又被封为盖阳亭侯。


湖阳一支马氏的振兴者马武,西汉末年人,字子张,年轻时曾因避难,客居江夏很长时间。王莽末年,竞陵西阳三老起兵,马武前往投奔,后随之归从绿林军。最初马武任侍郎,后来拜为振武将军,随刘秀打败王寻、王郎割据势力。刘秀即位后,马武先后任侍中、骑都尉,又以军功封山都侯。建武四年,他与虎牙将军盖延等讨平刘永之乱,并因军功封为捕虏将军。第二年,又以领军击败庞萌之功,改封杨虚侯。建武六年,马武又协助马援败退隗嚣。建武十三年,改封为俞p侯,领兵屯田曲阳,防卫匈奴进犯。建武二十五年,马武又以中郎将身份。山东的马姓除赵奢的后代外,还有由马矢氏改为马姓的马宫的子孙。马宫字游卿,东海威(今山东微山)人,研治严氏《春秋》,颇有声名。马宫本姓马矢,从学后改姓马氏,正如赵奢子孙马服氏,省文去字而改为马姓。马宫最初以射策科任侍郎,迁楚长史,不久改任丞相史司直。后历任青州刺史、汝南太守、九江太守。所在之处,皆有声名与政绩。随后,又被征为詹事,拜为右将军。平帝时,大司徒孔光改任太师,马宫就代他为大司徒,并封为扶德侯。孔光去世后,马宫又代他为太师,并兼司徒。哀帝时,曾参与议定哀帝祖母傅太后的谥号。元始中,王莽将太后陵迁回定陶,并诛杀当时参议谥号的官员。马宫赶忙上书请罪,并主动交上太师、司徒印绶,以扶德侯回乡。王莽称帝后,拜任他为太子师,后终老于任上。马宫的子孙遂继其传统,改马矢而以马为姓。


湖北的马氏东汉末年出了二兄弟——马良、马谡,二人同马腾、马超父子一样,以军事起家,并且也因为转战的缘故,为马姓的传播,尤其是马姓在四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其兄弟五人皆有才名。乡里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马氏五常(五兄弟皆以常为字),白眉最良”,这是因为马良眉中间有白毛。刘备占据荆州时,任马良为书记。后来刘备与诸葛亮入蜀,马良仍留守荆州。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马良称他为“尊兄”,二人可能结为兄弟,也可能有姻亲关系。后来马良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不辱使命,颇得孙权礼遇,为孙刘早期的联合做出了贡献。刘备称帝后,拜马良为侍中。不久,蜀国攻打东吴,马良奉命领兵招纳五蛮溪夷,蛮夷诸将欣然归降。刘备兵败夷陵时,马良遇害身亡,其子马秉拜为骑都尉。南北朝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马姓的发展仍以郡望扶风及发源地河北为主,只是在扶风及河北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扶风的马氏以今陕西泾阳及眉县尤其以后者为盛。


马文恭 扶风(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曾追随南朝宋世祖,被任命为中兵参军。因征战中屡立军功,宋世祖即位后,被授为文恭游击将军。


河北马氏则以今武阳、献县、邯郸分布较广,并分别有名人逸士出现,为河北马氏振兴门庭的主要人物。


马光,字荣伯,武安(今河北邯郸)人,少时聪悟好学,尤精通三礼。入隋后,被征为太学博士,由于博学得到诸儒的敬服。起初,马光教授于瀛州、博州之间,聚门徒数千人。征为太学博士后,门徒多远奔至长安,继续到他的门下学习。当时人们传颂,山(太行山)东言三礼者,自熊安生后,就只宗马光一人而已。


除扶风及河北马氏继续发展之外,这一时期,江苏亦有了马姓。如马明,字也朗,就是南朝陈时盱眙(治今江苏盱眙东北)人。他历仕梁、陈两朝,建有战功,后死在征战中。


在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隋唐及其后的五代,马姓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期间,除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原有的马姓得到发展外,江苏、浙江、北京等地也出现了马姓。唐代,河南马氏较为有名,尤其唐末五代,自从河南马殷建楚后,河南马氏便显贵一时。马异,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兴元间登进士第。马异与当时著名诗人皇甫浞、卢仝等交情很深,尤其与卢仝关系密切,两人有《结交诗》互相酬答。《全唐诗》录其诗四首。据《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马异为马援第二十一世孙,祖上迁至河南。


马祖 唐代僧人,即道一。本姓马。后人尊称“马祖”。曾长期在江西传扬禅学,故又称“江西马祖”,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马祖初师事怀让,学禅十年。后到建阻 (今属福建)佛迹岭、临川(今属江西)、南康 (今属江西)龚公山等处传扬禅法。大历年间,马祖居住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死后谥号“大寂禅师”。


唐末五代时,余杭(今属浙江)也有了马姓。马绰即为唐末五代时余杭人。他起初与钱(钅+戮-弋)追随董昌,并与钱谬为姻戚。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称帝时,马绰弃家投奔钱(钅+戮-弋),被任命为诸城都指挥使,后累迁镇东军节度副使、睦州刺史、加检校太尉。


五代时,今北京也有了马姓,多是由河北马氏迁来。五代时马郁,即为范阳(今北京)人,早年任幽州的下级文官,后事晋王李克用,累官至检校司空、秘书监。马郁言辞纵横,下笔成文,为人轻俊洒脱,后死于太原。


唐朝时江苏马氏发展尤快,主要分布于镇江、东海、徐州等地。马怀素,即唐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字惟白,他博通经史,后登进士第,官至左台监察御史。武则天长安年间,怀素奉命审问崔贞慎、独孤讳被武则天密臣张易之诬告一事,不肯曲从武则天命令,并亲自与武则天辩难,贞慎等才得以免罪。玄宗时,怀素历任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兼昭文馆学士,一时显赫于朝中。


马戴 唐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祖籍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字虞臣,会昌年间考中进士,后官至太常博士。马戴富有才情,在当时享有盛名,尤其擅长作五言律诗,且与当时著名诗人贾岛、许棠、姚合等关系密切,常常互相唱和往还。他的诗作很多,但大多散亡了,留存下来的收录在明代人辑录的《会昌进士诗集》。明代陕西的马氏也由扶风迁至各地,其中三原、大荔、延安的马氏已成大户。这期间三原马氏出了一位大学者马理。马理,字伯循,号默田,正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稽勋主事、考功主事、员外郎、考功郎中、南京光禄卿,又曾在家乡武安王祠设教,在嵯峨精舍、商山书院讲学。马理与当时著名学者吕(木冉)齐名,同为关中学者所崇。著有《周易赞义》及《(奚谷)田文集》。


迁入台湾


据《福建通志》的记载,宋代汀州(今福建长汀县)、明代莆田(今福建莆田东南)和龙溪 (今福建漳州市),就有很多马姓人家。到了清代,马姓更是遍布福建各地。


马姓在台湾诸姓中,名列第七十二位。台湾的马姓分布相当普遍,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姓马的人家,其中尤以嘉义、台南和新竹为多。据台湾省文献会资料记载,台湾马姓的开基始祖大多来自广东,因而跟广东的马氏关系十分紧密。


关于马姓移居宝岛,台湾省文献会所获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清康熙六十年,朱一贵起兵反清,遭严酷镇压后,其部下有广东籍人马怀珍等移居台湾淡水港避难,遂在此繁衍。雍正年间,有姓马的漳州人来台湾垦荒,主要定居于今天的彭化县秀水乡;乾隆六年,有马、廖、陈、杨、蔡、吴、张七姓人家来台,共同建设今天的苗栗县苑里镇市场;乾隆十二年,又有马姓广东人入台,开垦今天的苗栗县通霄镇;乾隆十六年,马绍文等入垦今天的台北县新庄镇。1949年,又有马姓人随蒋介石入台。



0.1238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