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云台山区当路庄,是东海当路王氏的发祥地。家谱记载,王氏在当路立庄,始于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至今已有2020年的历史,世系已经延续了80多代。当路王氏作为一个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分布较广、人才辈出的望族,不仅在苏北鲁南地区是名门望族,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王大良、夏志刚,在其撰写的中国大姓《周吴郑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王姓在全国的分布状况:“以河南、山东、山西为主,河北、陕西、江苏(苏北)、安徽(皖北)次之。”今日当路王氏主要分布在苏北海属和鲁西南地区所辖诸市县,与《周吴郑王》一书的记载完全吻合。
当路王姓经过2000多年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了以连云港市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的分布格局。当路王氏历史上除了正常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其路线也分三条。清早期以前,云台山一直矗立于大海之中,当路庄也近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郯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海水缓慢向东退去,150年后,沧海变桑田,云台山才与陆地完全相连。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当路庄山上山下可耕地有限,为了生存,历史上,王氏先民从未停止过向外迁徙,时间集中、规模较大的首次外迁是在明朝初年,路线是北上入鲁南。其时,明朝政权初建,海防松弛,而邻近的日本国因内乱,大量浪人和武士结伙窜至东南沿海抢掠,海州湾也深受倭寇荼毒。据《筹海图编》记载:“仅洪武年间东海一带遭倭患就有七次。”为了维护海防的安全,朝廷实行禁海政策,“寸帆不许下海”。海洋渔业和对外商贸之路断绝,沿海一带反而出现了民众“市通转寇为商,市禁则转商为寇”的怪现象。由于海禁失败,洪武十二年(1370年),朱元璋开始实行移民屯垦政策,动员人口稠密地方的居民,向人口稀少的地区迁移。此间,当路庄王氏大多数流徙于鲁南近海陆地的沂州、青州等地乡村安家落户。如王氏54世孙兄弟七人(后人通称“七老入鲁”)同时迁出当路。查七兄弟排行为伯敬、伯政、明、亮、玉、良臣、义臣。敬公落户于赣榆兴庄,政公安家于赣榆垒墩,明公置业于烟台,亮公与义臣公客于沂水,玉公迁于安邱,良臣公卜于五莲(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是其后裔),义臣公迁居抬头庄。此次重修当路王氏宗谱,除了明公的后人外,其余各支都已取得联系。这次流徙鲁南的王氏先民,多合族而居,形成一个个以王姓为主的村庄,至今已繁衍了20多代。人口数以万计。第二次规模较大的迁徙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路线是西上入鲁西郯城一带,以及海、赣、沭等地区。其时,清王朝为了严防海盗和倭寇的侵扰,尤其是复明势力的坐大,下诏“裁海”,以沿海岛屿为“境外”,令居岛民众向陆地迁移,故当路王姓被迫迁出。17年以后,康熙帝宣布“复海”时,迁出人口中已有多家在当地生根,没有再回岛上。第三次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1831-1908年),其路线是南上入淮北盐区。其间两江总督兼理盐政陶澍和两江总督、盐政大臣端方,都致力于开发盐业,先后将中正盐场的小浦至东辛一带的盐滩废掉,而在东陬山一带重新建滩,就近取海水制盐。后又在灌河西岸乐丰镇(今洋桥镇)一带大规模铺滩,旋即再发展到灌河东岸。所征盐民,绝大多数来自云台山区,而当路王氏是建滩盐民中人数较多的一支。时至今日,在淮北六大盐场盐工总人数中,当路王姓位居第一。据1999年编写的《徐圩盐场志》:全场职工总数为1931人,分属142姓,王姓职工为213人,占职工总数的11%,居各姓之首,而王姓职工中的95%以上为当路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