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篇

  

我们自贡盐商中位居“老四大家族”之首的王三畏堂是如何产生、发展、嬗变的。我之所以选择王氏家族来谈,主要原因有三:它是自贡盐商第一家;我亲姑妈是王三畏堂的媳妇;我参加过王家几次大的寻祖宗亲活动,特别是参与见证过前几年隆重举办的“王氏家谱百年回归展示会暨王氏家族文化研讨会”。要知道,在经过大的战争灾难和社会动乱后,要保留或寻回家谱族谱是多么不易,王三畏堂的后裔就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从对王氏家谱的研究和与王氏后裔的交往摆谈中,我逐渐理清了这个庞大家族的来龙去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解决四川人口锐减城乡荒芜的惨象,下诏“湖广填四川”。时有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姓王名久禄者,携男女老幼22人于洪武四年(1371)入川落业泸县,后裔又迁居荣昌。此公陵墓现尚在泸州方洞镇,是为入川始祖。久禄公第七世孙王心二、王心七俩弟兄携子侄思孝、思稷等于成化年间(1465-1487)从荣昌来富顺县仙骡井(今大安区扇子坝一带)“煎盐为业”。心二、心七为王家自贡始祖。

  一百多年后的明末清初,四川又遇“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战乱频频,整个巴蜀民不聊生,在富顺一带落脚谋生的王氏先人纷纷逃离,去云贵等地或撤回湖广老家。几十年以后,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朝廷又下诏组织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王氏先祖们又从四处回到自流井。

  这时已物是人非,什么家产、家谱、祠堂都“清不到魂头”了。这些自称是王心二、王心七的王氏后裔们,决定“同姓联宗,共谋发展”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珍珠山“宝善祠堂”为王氏总祠,各家以齿为序分别定为“金、木、水、火、土”五支,规定以“仁、义、礼、智、信”为字辈重修家谱,可建分祠。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自然、人体是由这五种本源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的,这是宇宙世界的物质属性;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作为人在道德精神层面上应该追求的东西。这些理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各家的精髓

  

  

0.0953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