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所收录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达11 969个之多。而在2010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邱家儒编纂,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收录了多达23 813个汉字姓氏。在所有汉字姓氏中,源于地名的姓氏多达1 091个,其数量之多,位居姓氏来源之首;其次才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者,计731个。而由姓氏派生分支而产生的姓氏亦为数不少,如源于姬姓的有638个,源于姜姓的有140个。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其姓氏亦源自地名。据传,炎黄神农氏因居住于江水之滨,故以姜为氏;皇帝则因居姬水之畔,故而以姬为氏。又因皇帝后来迁居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而席姓虽源有二,但均与皇帝有关。
在中国的姓氏来源中,为何以地名为姓氏有如此之多,究其原因则是来源于分封制度。早在夏代就有了分封制度,以封国为姓氏的现象亦随之出现。到分封制度盛行的周代,周王大封同姓与功臣,因此产生了一大批以封国、封地或采邑之地为氏的姓氏,如鲁、曹、陈、卫……等等。正如《左传?隐公八年》中所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就是说氏是有土地的称号,只有占有一定的领地的王公贵族,才有资格命氏,而姓氏又因领地之名而得。所以,以地名为氏是一个家族对领地占有权的一种标志。
但是,凡与地名相关的姓氏或与姓氏相关的地名并非均与上述情况相同,其中判断姓氏是否源于地名的核心问题,就是姓氏与地名,孰先孰后?在中国,虽说有那么多的姓氏源自地名,但更多的地名却源于姓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广大农村长期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之中,加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的宗族群体,往往是同姓同宗的人家聚居在一个村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从而决定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正如孟子所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个家,乃家族之“家”,几数以万计的以姓氏命名的众多村落,乃是形成“地以氏称之”作为地名命名的原则之一,而笔者所查询到的以席命名的众多地名,皆应属此。诸如席家村、席家山、席家川、席家岭、席家岗、席家梁、席家塬、席家坡、席家岩、席家垴、席家峁、席家台、席家沟、席家坎、席家河、席家滩、席家湾、席家洼、席家凹、席家岔、席家窑、席家底、席家坝、席家堰、席家坪、席家垛、席家坨、席家场、席家坬、席坑、席潭、席家塘、席家井、席家桥、席草场、席草坪、席草田、席家嵊、席家庄、席家堡、席家乡、席关、席家寨、席营、席胡同……等等,不仅说明这些村落为席姓族群所居,同时反映了席姓聚居地的地貌特征或地表物象。而南席、北席;上席、下席;东席、西席;席家阳坡、席家阴湾等等,则是反映了村落的方位。至于席家老屋、老屋席家、席家老家、席家院子等地名,则是从中反映了席姓后人对先辈的追念。由此可见地名原本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姓氏与地貌、物象相结合而命名者,在于以此作为家族居住地的标志而已。固然史上“因人而立名”者有之,但对名人相对较少的席姓而言,还是“地以氏称之”者多。如西汉初年刘邦强迁关东豪族,席姓人被迁徙至安定郡,在今甘肃的庆阳、天水、定西地区及山西的咸阳地区出现的大量相对集中的席姓村落,便是“地以氏称之”的有力证据。其后的襄阳、吴中、永州、遂宁等地相对聚居的席姓村落,则是席姓人迁徙的结果。
席德治(1922年~2010年),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人。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黄浦区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名师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的嫡传弟子。194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并先后师从、受业于上海名医黄文东、费通甫、管理平门下,学习中医经典《内经》、《伤寒》、《温病》等。1980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1987年当选为南市区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1990年被命名为南市区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优秀拔尖人才,被评为南市区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1992年8月,任万春中药店特邀医药顾问。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被聘任为上海市黄浦区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江苏省“海门市疑难病中医专家函诊中心”特约专家,西郊宾馆中医保健苑内科专家。兼任南市区卫生学校中医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南市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医带徒班任教中医教师、临床实习带教导师,以及西学中中医提高班、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等大量教学任务,培养了大批中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