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吴玉章《辛亥革命·浮槎东渡》:“过院考的时候……我是府考最后一场的第二名,被列为‘堂号’(前十名称‘堂号’,是学政必看的卷子)。” (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峻青《水落石出》
在李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郡望和堂号。据《广韵》记载,李姓郡望有12个,即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新唐书》和《古今姓氏辩证》又列出李姓分支数十个,分布于30多个地方,即: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中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襄平、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域、代北、河南、京兆等。 高剑峰在《中国100大姓》一书有详细考证,现编摘如下:
陇西郡战国时治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西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此支李姓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李崇,字伯佑,战国时在秦国做官,任陇西守封南郑公。李崇的后代在陇西繁衍发展,成为大族,先后分衍出17房,即苦县房、狄道房、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阳房、安邑房、镇远将军房、武阳房、敦煌房、姑臧房、仆射房、武陵房、定州房、降郡房、平凉房、后又衍分39房。形成李氏最著名的郡望。
赵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西汉末相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两县西部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李昙四子秦太傅李玑。李玑,字伯衡,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有三个儿子:云、牧、齐。李牧为战国末年赵国名将,开始居于赵郡,形成赵郡李氏。赵郡李氏由始祖李玑到唐初共传25世,先后分衍出11个分房,是李姓另一个最著名的郡望。
席师的后代。根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席」源出: 避讳改姓。 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其先世代管理晋国典籍,故以籍为氏。
至秦汉之际,籍氏後人为避楚霸王项羽(名籍)的名讳,改为音近的「席」氏。
席姓起源很古老,传说上古帝王唐尧帝时,有老翁席氏作击壤歌,尧帝对他十分尊敬,封他为“席师”。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席师”中的“席”为姓。
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大夫叫“伯”,是掌管晋国典籍的,他的子孙后代以官名中的“籍”为姓,后来为了避西楚霸王项籍之讳,项籍部下姓籍的人改姓席。
项羽败于刘邦后,有一些人把“席”姓改回“籍”姓,但是,有一些人就没有改动,延续至今。席姓后来在安定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安定望。
1、郡望
安定郡:西汉的时候设置此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
2、堂号
嘉会堂: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令甲会、真率会。朋友很多。
【释义】席即席子。上古时的坐具。根据《周礼》记载:“古时候天子、诸侯所坐之席,用绣有细纹的绢帛做缘饰”。所以,席是用来招待宾客的礼仪用具。甲骨文中的席是厂下像一席形。席,后来泛指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制的用具。
【起源】源于已姓,出自上古尧之师席氏的后代。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师。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
得姓始祖:席师
始 祖 地:山西临汾
郡望堂号:安定;嘉会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13位/约48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20位
现存家谱:29部
一 姓氏源流 席姓的来源有二: 1 席师的后代。根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2 从籍姓改过来。春秋的时候,晋国有大夫籍谈,因为他负责管理晋国的典籍,所以便以籍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第十三代后人,是秦末项羽手下大将,叫做籍镶,项羽名籍,籍镶为了避项羽的讳,于是将籍改为席,他的后人也跟着改成了席姓。后来项羽战败自杀,籍氏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有一部分却沿袭了席姓,形成了席姓的一支。 二 迁徙分布 席氏的望族居住在定郡(今天的甘肃省故原)。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安定郡:西汉的时候设置此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 【堂号】: 1 嘉会堂: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令甲会、真率会。朋友很多。四 历史名人 1 席豫:字建侯。唐朝时期襄阳人,后来迁徙到河南。科举中中了进士,作了功员外郎,后来做了郑州刺史。天宝年间担任礼部尚书的职位,后来被封为襄阳县子。席豫清心寡欲,作官的时候不为贵权所改变自己的原则。性格谨慎善良。皇帝在元阁吟诗,大臣们都来附和,皇帝因为席豫的诗对的最为工整,所以把他称为诗人冕冠。在他逝世以后,给他的谥号为文。 2 席宝田:清朝时期湖南东安人。咸丰年间在家乡举办团练,想以此对付太平军。咸丰九年的时候在湖南与石达开的部队作战,解除了清军的宝庆之围,被擢升为知府 。次年,奉湖南巡抚驼秉章的命令,招募了几千人,命名为精毅应,很快在桂阳等地阻击广东的天地会军。同治三年湘军攻占天京以后,他率领军队在江西石城杨家牌击败太平军余部,俘虏了天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轩等。同治六年,他又率领湘军进入贵州进攻苗民军。同治八年在黄飘战役中被击败。同治九年,他的部将占领苗民军的根据地台拱,十年又攻占了凯里。他率领了五年军队,平定了方圆千余里的苗疆。被升迁为布政使,赠太子少保。 3 席绶:字资生,又字季武。湖南东安人。居住在长沙,与黄克强、宋教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宣统二年为资政院议员。后来与孙洪伊一起创办了《国民公报》。武昌起义以后,被推举为衡水保安总会会长,并在湖南组织《天民报》馆。民国元年同盟会湘支部成立,他担任副支部长。第二年任众议院议员。民国五年第一次恢复国会的时候仍然担任众议院议员,次年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11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再次担任众议院议员。1943年因病去世,终年57岁。
席师、席镶(籍镶)、额托·席锦泰、宁古塔·席克德格。
迁徙分布
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一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43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姓席的人,到了大约2000年前的楚汉之争时,原来为晋国之地的山西省一带,又出现了另一支新兴的席氏,那就是籍氏的改姓为席。这一支席氏的出现经过,详载于《姓苑》和《姓纂》等书。《姓苑》首先指出:“晋大夫籍谈元祖伯靥,司晋典籍,因为籍氏”;然后《姓纂》又接着指出:“本姓籍,晋大夫籍谈之后也,谈十三代孙,避项羽名改席氏,初徙关东豪族,席氏徙安定,临泾。”源自上古席老师的席氏,是发源于山西
分自春秋时代晋国籍氏的席氏,则是发源于山西,再参照《姓纂》上“望出安定,临泾”的记载,唐代以前的安定和临泾两地都是在今甘肃省境内
到了南北朝之时,席氏又在今湖北省的襄阳盛极一时,则可知早期的席氏,应该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姓氏。
唐明皇的天宝年间,诗坛上的灿烂绚丽,为历代之最,这时,在整个朝廷的济济多士之中,有一位被皇帝御口称赞为“诗人冠冕”的席豫,也是襄阳席家发扬门风的杰出子弟。据说,有一次唐明皇亲登朝元阁赋诗,君臣属和,经过皇帝的亲自评选,认为席豫的诗作得最好,所以得到了“诗中冠冕”的无比荣誉。300多年前的明代末年,一向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席氏,已经在南方各地出现了踪迹,崇祯末年的席上珍,便是当时的云南省姚安人。
席姓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姓氏,历史悠久。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席姓人口数量排第169位。
席(xí)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已姓,出自上古尧之师席师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帝尧时代的这位席师,为中国席氏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最具体的证据。据史籍《万姓统谱》上所记载:“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师。”在席师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席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称席氏正宗。
席氏族人大多尊奉席师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晋国大夫籍谈后裔,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春秋的时候,晋国有大夫籍谈,因为他是周王室派至晋国负责管理典籍,所以便以籍作为自己的姓氏。籍谈的第十三代后人,就是是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项羽的后代,叫做籍镶,项羽名籍,籍镶为了避项羽的名讳,于是将籍氏改为席氏,他的后裔子孙也跟着改成了席氏。
后来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战败自杀,籍氏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族人恢复了族姓籍氏,而另有一部分人却仍然沿袭了席氏,世代相传至今。此支席姓即成为如今山西、河南两省席氏的主要来源。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衽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衽席,就是周王朝以及大诸侯国王室中的内侍官吏,后来多为宦官(太监)。衽席主要负责掌管君王的服装、冠帽、鞋袜等,还负责为君王就寝前铺摆床褥等,属于心腹亲信之类。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衽席者,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衽席,单席也。”
在衽席的后裔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衽席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席庶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席庶使,又称??庶使,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郑铉解释:“席以待宾客之礼,宾客非一人,故从庶。”席庶使,就是招待宾客之时类似司仪兼侍从的小官,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室、贵族府第均设有,亦为君王贵族的心腹之臣。
在席庶使的后裔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称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席鲁特氏,亦称锡鲁克氏、西鲁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lu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席氏、西氏。
⑵.蒙古族席勒特德氏,亦称锡尔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de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席氏、邢氏。
⑶.蒙古族席热臣氏、席日努德氏等,汉姓即为席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额托氏,满语为Eto Hala,满族、锡伯族共有姓氏,亦称额陀氏、鄂托氏,同见于满族八旗姓,世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席氏、曹氏、鄂氏。该族有一著名的将领额托·萨音达理,是满洲正红旗人,后金政权建立之初即归附于佟·努尔哈赤,后以佐领之职在抵抗沙皇俄国侵略军时英勇阵亡,被赠予世袭云骑尉,其子额托·席锦泰承袭其职。后来,额托·席锦泰随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时立有大功,晋升为骑都尉。在额托·席锦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抿子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即清六祖的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多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和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等地。该氏族的一支原居萨尔湖(今辽宁抚顺萨尔湖)的部落首领宁古塔·席克德格,在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率众归附佟·努尔哈赤,隶属满洲镶白旗,官授云骑尉。后宁古塔·席克德格逝世,其子以先祖名字汉称席氏,叫席尔度,他承袭父职,一直从征至北京,因功晋升为骑都尉,出任前锋参领,其后裔子孙多称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一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43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姓席的人,到了大约2000年前的楚汉之争时,原来为晋国之地的山西省一带,又出现了另一支新兴的席氏,那就是籍氏的改姓为席。 这一支席氏的出现经过,详载于《姓苑》和《姓纂》等书。《姓苑》首先指出:“晋大夫籍谈元祖伯靥,司晋典籍,因为籍氏”;然后《姓纂》又接着指出:“本姓籍,晋大夫 籍谈之后也,谈十三代孙,避项羽名改席氏,初徙关东豪族,席氏徙安定, 临泾。” 源自上古席老师的席氏,是发源于山西
分自春秋时代晋国籍氏的席氏,则是发源于山西,再参照《姓纂》上“望出安定,临泾”的记载,唐代以前的安定和临泾两地都是在今甘肃省境内
到了南北朝之时,席氏又在今湖北省的襄阳盛极一时,则可知早期的席氏,应该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姓氏。
唐明皇的天宝年间,诗坛上的灿烂绚丽,为历代之最,这时,在整个朝廷的济济多士之中,有一位被皇帝御口称赞为“诗人冠冕”的席豫,也是襄阳席家发扬门风的杰出子弟。据说,有一次唐明皇亲登朝元阁赋诗,君臣属和,经过皇帝的亲自评选,认为席豫的诗作得最好,所以得到了“诗中冠冕”的无比荣誉。300多年前的明代末年,一向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席氏,已经在南方各地出现了踪迹,崇祯末年的席上珍,便是当时的云南省姚安人。席姓在清朝是蒙古正白旗。
【席鲁特氏】 Hilu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科尔沁,以地为氏,后改汉字姓席.著名人物有:吏部尚书、二等子明安达哩,兵部侍郎博贝图,工部侍郎宪德。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但有正蓝旗,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清朝就一直沿用此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