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沈宠,字思畏,号古林。沈氏家族良好学风的传承,与他密不可分。少年时期沈宠跟从同邑的大学者贡安国学习,贡安国带着他参见了理学家欧阳德,又会见了王畿、钱德洪等理学家,他虚心请教,得到了诸多指点,领悟了“致知”之说的精粹。

  

  沈宠快要成年的时候,父亲监督他以农为业,但他坚定自己的信念,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求学之心,坚持读书习儒。在乡试中举后,沈宠更加潜心理学,“悟证益明”;并广交士子,砥砺学问。

  明代宣城心学,是宣城派论学的一大源头。当时,王守仁及其门徒四处兴办书院,宣讲心学要旨,“阳明心学”逐渐演变为当时的主流思潮。而宣城和徽州之所以成为“心学”的重镇,离不开沈宠等本地学者不遗余力的传播。

  成年后沈宠外出为官,仍心系理学,他与宣城心学第一代传人梅守德志同道合,时常相互交流学习,两人归隐后同为宣城诗坛主盟,主持讲席。在他们的推动下,宣城心学臻于兴盛。

  沈宠辞官后把剩余的俸禄为伯仲买田地住宅,创建祠堂,组织族内的子弟一同学习。有一年理学家罗汝芳主政宣城,在开元寺创建志学书院,沈宠受邀与贡安国、梅守德等名儒共主讲席,学堂中有不少贫穷的士子,甚至还有犯罪的囚徒。沈宠等人奉行有教无类,大兴讲学之风,各地慕名前来求学的士子络绎不绝,从学者遍及四方。

  在沈宠的倡导下,沈氏诗人辈出,他的幼子沈懋学与梅鼎祚、汤显祖是好友,后中状元;嫡孙沈有容是收复台湾的第一人;曾孙心学家沈寿民是大诗人施闰章的老师;沈氏后人与梅氏后人同是清初“宣城诗派”的中坚力量。

  心学在宣城的传播与清初“宣城诗派”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成为清初独立文坛的“宣城诗派”论学的一大源头。心学传播主要依靠讲学活动,促进了全国各地一些知名学者、文人的往来交流,开启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地方学者不断涌现,使宣城长期的文化积淀释放出来,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清初。

  

  

0.2114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