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耕(1907-1997),河北省大名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冀鲁豫军区第2支队特派员,县独立团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地方武装科科长、武装动员部部长,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巨南工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1纵2旅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政治委员,第11纵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7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邯郸、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政治部主任,后调到空军任空5军政治委员。1958年7月突然被召到北京,参加空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部署了空军入闽。会议结束后,空军派专机回杭州,几天后,就和空5军军长谢斌率机关分队到达福建晋江罗裳山,开设了指挥所。这时中央军委组建了福州军区空军领率机关,聂凤智任司令员,裴志耕被任命为第一副政治委员。关于入闽作战,聂凤智和裴志耕认为:初战要慎重。只有首仗打掉了国民党空军的气焰,才能站稳脚跟。国民党空军未遭受过严重打击。我们要夺回制空权,非打几个大仗恶仗不行。领导干部要到第一线去,直接给部队进行动员教育。由于聂凤智和裴志耕指挥得当,入闽空军击落敌机14架,击伤9架,被击落击伤各5架。离开福建后,在空军学院担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0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裴周玉(1912-——),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3师7团排长、师保卫局干事,补充师特派员,教导师特派员,红28军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特派员,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雁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8军政治部主任,绥远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兵团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机场的修建和守护。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顾问,1976年回到北京,1977年进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退居二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著有《绥远方式的胜利》、《刘志丹同志牺牲时的实记》、《裴周玉回忆录》等。
裴宗澄(1915-2003),山东省济南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掖县参加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任7大队战士、2中队副中队长、抗日游击第5支队62团2营6连副连长。1938年任21旅62团2营副营长。部队缩编,任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军事教员、教育科科长、山东纵队5旅13团2营副营长。1940年任2营营长,带一个连到招远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在战斗中负伤。伤愈升任13团参谋长。1942年带两个连深入敌后,一个月打了三场伏击战。1945年聂凤智调走,裴宗澄任1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军区教导2团团长,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军区胶东分校校长。1947年任胶东军区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参加组织解放青岛和内长山列岛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军务处处长。1955年任上海警备区副参谋长、参谋长。1958年到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毕业,任总参防化学部担任副部长。主持了《防化学兵战斗条令》、《防化学兵技术教程》《合成军队防化学、防原子教令》的编写工作。为了保证编写质量,防化学兵部组织了步兵师进攻战斗中防化分队的行动及步兵、炮兵、坦克分队对原子、化学武器防护的实兵试验性演习,为编写工作中涉及到的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依据,并在化学侦察、洗消、地消、发烟和陆军防化学、防原子等问题上取得了统一的认识。1961年,总参防化学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部长改称主任,副部长改称副主任,裴宗澄为副主任。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改称总参防化学部,任部长。1975年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3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裴九洲(1927.09~2010.10.24),男,吉林扶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1946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民主联军4师骑兵团战士、文书、副排长、副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股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炮兵营指导员、师保卫科副科长、科长、军保卫处副处长、炮兵团副政委、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第39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授予大尉军衔。 1984年4月任黑龙江省军区政委。 1984年10月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85年6月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87年7月起)。 1988年2月任兰州军区纪委专职书记。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4月至1993年12月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0年11月起)。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荣获胜利功勋荣誉章。 抗美援朝时,曾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的三级国旗勋章、一级友谊勋章。 2010年10月2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
裴怀亮(1941.5-——),山西省新绛县人。大专文化。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1年5月生,山西新绛人。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上将军衔。 历任文书、代理排长、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 197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 1980年任陆军六十一师参谋长。1982年军事学院毕业,任陆军六十一师副师长。198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参谋长。1985年8月任第21集团军副军长。 1986年12月任第21集团军军长。1990年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9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任国防大学校长。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 。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