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年代的街道,盛得下所有故事”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如此说道。
一个小山村,静谧地坐落在山脚下,不知是何时所建,现在也无从考证。而我的外祖父就居住在那里。七十余载,岁月悠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他处在深山中,却看尽了世事,也守住了那一方土地。
一 工分
外祖父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自小便随着父母在田地里干农活。1960,他16岁,正好遇上了国家大饥荒,他说这辈子,他都忘不了那种感受:当一个个亲人因饥饿与疾病在面前死去的时候,自己却又无能为力。
寒假回家,我向外祖父问起了那段往事。
“外公,在60年代初的时候,你们也是在集体公社里干活的吗?就像我们高中历史书写的那样:集体劳作?”
外祖父坐在长凳上,不紧不慢地说“是啊,那时候,我们村也搞人民公社,村里还被分成了几个生产大队呢,每天大家都是按时出工,按时收工。大人和青年都要去,只不过得到的工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