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篇

  《杨氏宗谱》增补说明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敦本堂出版的《杨氏宗谱*卷二*思学公分世系》一书,系清乾隆二年(1737年)乾祖第十三代日华公续编作序留传于世、乾祖第十六代世炜公于同治八年在《杨氏宗谱*卷一*皂潭庄传》的基础上再度续修编撰传递至今。
通过对古谱记叙情况进行梳理,其结果显示:杨氏乾祖居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同川里,乾祖第五代时敬公从庐陵县同川里瓦子街朱氏巷迁居武昌府蒲圻县西乡白驹团六甲皂潭(又名杨树港),其弟时俊公迁居长沙、时和公仍世居庐陵。
清康熙(1661--1722)年间,乾祖第十四代思学公又从武昌府蒲圻县西乡白驹团六甲皂潭迁居岳州府巴陵县(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东门外离城十五里的望城岭下车公嘴定居。
清乾隆丙戌年(1766年),思学公长子如富公(乾祖第十五代),于“湖广填四川”大迁徒时再次从岳州府巴陵县东门外离城十五里的望城岭下车公嘴迁至四川夔州府云阳县城下四十里红狮下甲水田沟落业。当时如富公兄弟七人,二弟如贵、三弟如荣、四弟如华、五弟如秦迁川或陕不详,六弟如楚、七弟如贤仍居原地,迁入水田沟仅其一家。现云阳县红狮镇水田沟、龙洞镇大小龙山、高家坪、朝阳、马合湾、奉节县竹园镇、巫溪县中梁镇的杨氏均为如富公世系演绎派生,迁居各地。
自乾祖第十六代世炜公于同治八年修撰《杨氏宗谱》至今,古谱已有148年的时间跨度且未曾增补修编。除红狮水田沟、龙洞、巫溪中梁、奉节竹园分支有联系外,诸多原因导致其余情况不详。
据《杨氏宗谱》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杨氏居址主要分布在:中心坪、白鹿山、南港桥、张王庙、上屋、下屋、月山、伴旗山、洋楼司、马蹄湖、金桂庄、崇阳港、王子山、铺儿岭、县城、洪山、上洪山、菱湖嘴、鸡冠石、车阜市、车阜河北大屋、河底、大洪塘、黄土庄、院家垄、鸭儿湖、神山上村、中村、下村、岭上屋、细屋、西江解、汀泗桥、崇阳、湖南沅江县、澧县、澧洲大堰塘、嘉思市、宜昌。
《杨氏宗谱》记载,蒲圻杨氏大同谱各旧派字辈如下:
福一分派字辈:恩义永世大 正帮楚以方 毓日宣春泰
和顺良兆祥
福三分派字辈:正大光明 承继宗德 
福六分派字辈:交运天开 承先有志
神山分派字辈:万大正文宗 逢启翌天顺
福七分派字辈:先正其世 益增文光 永念宗祖 自克家昌
东洲分派字辈:文世大开 绪宗清德
皂潭分派字辈:乾均建祖时 伯木大金应 维水日思如
世永起朝俊 国安隆鼎祚 仕大衍宗裔
洋子分派字辈:逢尚世大 日映时芳
鉴于各地分派散乱,乾祖十六代世炜公修撰《杨氏宗谱》时,将其对应排辈后统一归入蒲圻皂潭派,将皂潭派中俊派改美派,自此祖训式规定:以美字派起,统一规定了后世十六代的字派,之后挨次顺取,永不准各修支谱紊乱宗盟!
统一大同皂潭字派:乾均建祖时 伯木大金应 维水日思如 世永起朝 美绍晋向 昭辅盛廷 自斯昌达 克振家声……
鉴于古谱年久不保,族系日益繁盛,辈份跨度大,区域分布广,古谱记载至绍派为最新,如今向派以下已到廷派,祖孙之间同名无派而乱辈之现象日益突出……为了维护乾祖十六代世炜公修撰《杨氏宗谱》的成果并便于保存、流传,本次特作抢救性修复,将古谱拆装粘贴、复印重装,同时扫描转存电子文档。龙洞区域绍派以下至廷派共七代族人补谱,已由**访录收集后,**汇总合并载入《杨氏宗谱如富公世系》2017版。新增族人一律以电子表格排列脉络支系图表、以电子文档编辑代次简介。
《杨氏宗谱*如富公世系》2017年版,总体由三部分构成,各自独立形成一个电子文件,三者缺一即不完整。第一部分:《杨氏宗谱》(2017年版)增补序言;第二部分:《杨氏宗谱*思学公分世系》(1869年版)原件扫描电子图片;第三部分:《杨氏如富公世系2017版脉络分支、代次简介表》Excel电子图表。
祈望从此之后,世代能者续编宗谱,后世复传后世,以供世代寻根追宗、增补更新!
为此,特别约法三章:
一、乾祖十六代世炜公修撰《杨氏宗谱*卷二*思学公分世系》古谱原件,由辈份高的族人保管并依次传递后世。
二、杨氏宗谱续编事宜,由长辈组织、族人参与、能者代劳编撰,力求每代修编一次。
三、先祖既定统一字派,后世理当挨次顺取,不得各行其是、紊乱宗盟 。 



乾祖二十三世 谨志于云阳县城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七日

0.1695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