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简介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1]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谱牒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

  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宗谱文献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排印本所载杨(王介)《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民国黄梅杨氏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谱)》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

  杨氏宗谱(残谱)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杨春池主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楫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杨秀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顾云峰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民国)徐沛禄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其它宗谱等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宁都杨氏族谱》,《宏农杨氏宗谱》,《杨氏铜城族谱》,《郴州杨氏十修族谱》,《蓝山杨氏族谱》,《草塘杨氏七修族谱》,《卧龙杨氏四修宗谱》,《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靖州杨氏宗谱》,《杨凝式家谱》,《杨氏血脉谱》,《杨氏家谱状并墓记》,《杨氏支分谱》,《杨氏谱》,《杨愔(yīn)家传》《杨氏家乘》,《宏()农杨氏重修房谱》,《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某支系家谱文件的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 (1923)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

  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祭祖歌

  一世受姓始祖杨杼公 二世杼公长子伯沃公 三世伯沃一子杨庚公 四世庚公长子杨文公

  五世文公一子昭成公 六世昭成次子杨康公 七世康公嗣子绍甲公 八世绍甲嗣子杨涧公

  九世涧公三子杨其公 十世其公次子丁宏公 十一世丁宏一子杨岑公 十二世岑公一子懿宣公

  十三世懿宣一子杨来公 十四世来公一子杨惠公 十五世惠公一子泰聘公 十六世泰聘公六子平芙公

  十七世平芙长子杨载公 十八世载公一子盛石公 十九世盛石七子杨欢公 二十世欢公三子季洪公

  二十一世季洪一子东莲公 二十二世东莲一子定悼公 二十三世定悼一子伯侨公 二十四世伯侨长子杨逊公

  二十五世逊公一子杨章公 二十六世章公长子杨款公 二十七世款公次子杨硕公 二十八世硕公一子杨喜公

  二十九世喜公长子杨敷公 三十世敷公二子杨彻公 三十一世彻公长子杨敞公 三十二世敞公五子杨恽公

  三十三世恽公长子杨谭公 三十四世谭公长子杨宝公 三十五世宝公次子杨震公 三十六世震公长子杨奉公

  三十七世奉公一子杨敬公 三十八世敬公长子茂集公 三十九世茂集二子长卿公 四十世长卿次子安国公

  四十一世安国次子促素公 四十二世仲素八子杨隆公 四十三世隆公长子杨佶公 四十四世佶公次子杨植公

  四十五世植公次子杨晖公 四十六世晖公三子会因公 四十七世会因一子德重公 四十八世德重次子杨俭公

  四十九世俭公长子文异公 五十世文异长子安荣公 五十一世安荣三子德立公 五十二世德立长子俊哲公

  五十三世俊哲四子居朝公 五十四世居朝二子燕荣公 五十五世燕荣长子杨宁公 五十六世宁公四子虞卿公

  五十七世虞卿一子杨堪公 五十八世堪公三子承休公 五十九世承休一子杨岩公 六十世岩公一子杨郁公

  六十一世郁公一子杨禅公 六十二世禅公腹子文友公 六十三世文友四子杨辂公 六十四辂公五子云岫公

  六十五世云岫三子思孝公思恭公思聪公

  祭祖习俗

  满族萨满教祭祀中,有一位始祖母女神,叫佛多妈妈,即柳枝祖母。在平常日子里,它的神位是在西墙祖宗龛的北侧,有一上窄下宽的、一尺左右长的黄布口袋,叫子孙口袋,或妈妈口袋;或是在住房的东南角上,插一柳枝;还有的在庭院中树着一柱柳杆等,都是它神位神灵的象征。这一佛多妈妈的祭祀仪式叫换锁。锁者,即是放在子孙口袋中的子孙绳上,在祭祀时重新系上的蓝、白、黑(或是五彩)线绳、布、绸条,这些线绳和布、绸条,叫,民间称为神锁。经过跳神仪式后,满族人认为这些线绳、布、绸条有了保护子孙的神力,即刻从子孙绳上取下戴在子孙们的脖子上,或是手腕上,三天后取下挂在自己的西墙上,或保存起来。待下一次再祭祀佛多妈妈时,同样在子孙绳系上新的线绳或布、绸条,萨满跳神以后,将从前曾戴于脖子上或是手腕上的线绳或布、绸条拿来,换一新的神锁戴在脖子上或手腕上,旧锁系在子孙绳上。三天以后,仍照前处之,这就叫换锁

  满族人家祭祀,都是佛多妈妈的祭祀内容。有的有专项祭祀,即换锁祭。有的无专项祭祀,但在祭祖神歌中,必有佛多妈妈的祭祀内容,如郎姓。再者。从前面引用满族在换锁仪式中的虔诚态度,足以证明与佛多妈妈的密切关系,即兴衰、发达、繁荣的、极为重要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又反映出满族各姓氏的神歌内容不是处于同一历史层次的,也就是有历史先后之别,所以,反映佛多妈妈的神职作用,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历史层次。

  家谱修编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忄音)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家谱祖训

  吾今老矣,虚度光阴,终日奔波,为衣食而不足。随时高下,度寒署以无穷。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勿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为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鸣,全家早起。门户多事,并立支持;栽苎种麻,助办四时之衣食;耕天凿井,安排一岁之种储。育养糍牲,追陪亲友,看蚕织娟,了纳官租,日用有余,全家快活。世间荡破之辈,懒惰之家,天明日晏,尚不开门,及至日中,何尝早食。居尝爱说大话,说得成,做不成;少年专好闲游,只好吃,不好做,男女长大,家大难当。用度日日如常,吃着朝朝相似。欠米将衣出当,无米出首卖田。岂知浅水易干,其实穷坑难填。不思实效,专好虚花。万倾良田,坐食亦难保守。光阴迅速,一年又是一年,早宜碣力向前,庶免饥寒在后。吾今训尔,莫效,因示后生,各宜体悉。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地如母,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量其而出,量其而入,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字辈排行

  湖北孝感杨家河杨氏字辈:信公有伯斯文如继芳楚枝攀世承扶家(祖道)德立光先佐时昌运平良乐天高明正大克肇(绍)永傅存仁博爱尚志亲贤怡谋后启远可经年法行益守定保安全敦笃为本万载长延。。。

  四川阆中千佛杨氏一支字派:林思永登天廷正大仕朝维文自应怀守先泽道德万家光明。

  

  

0.1625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