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他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作品
王冕墨梅图,元代中国画,纸本水墨,纵50.9厘米,横31.9厘米,画幅中有作者题诗五首。文物原属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是著名画家王冕,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著名的咏梅诗为元代画家王冕自题“墨梅图”上。王冕学画的故事曾写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为众人熟知。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图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扬无咎派。但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此幅则写繁花密枝,别开生面。
画幅中有作者题诗五首。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写于草堂”。时王冕年六十八岁。此图是他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杰作,深为后人珍重。诗塘及裱边四周,相继有名人文徵明、薛章宪、邓小平、徐霖、王韦、唐寅、陈沂等人题诗。
{page}

《南枝春早图》轴 绢本 墨笔 纵141.3厘米,横53.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
王冕爱梅,也善画梅,他画梅干,用笔遒劲,顿挫得宜。绘花瓣,或用浓淡水墨点燃的点花法,或用双线勾勒的圈花法,或点、圈合用,变化多端,均能生动地表现出梅花的特有形态,并通过对梅花的刻画,寄寓或抒发自身的情怀、理想和抱负。
《南枝早春图》画一折枝梅,枝干劲建,用浓墨填涂,显得气势雄劲。枝上梅花报春,迎春怒放,生机盎然而清新纯净。是一幅设色清丽、笔墨严禁的花鸟精品。
此幅墨梅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画中以“飞白法”画枝干,兼有书法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上而下,一气呵成。画细梢或如铁鞭鹤膝,或如弓梢钓竿,俱气足力满、顿挫有韵。王冕一改扬咎之等画梅旧法,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此画中画蘩叶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绪,圈花点蕊,别出新意,显示了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
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格。其《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11金石耆宿王砚农
王承田(1885—1955年),王承吉之弟。字砚农,号半耕,晚号髯翁,世居嘉寿堂。少时即爱好书法、绘画。民国初年赴沪求学,攻读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学国画、书法和雕刻,学成返里,受聘执教于箬溪小学,任美术、工艺、书法等课,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六年,后因患下肢风湿病家居。日常孜孜于考古、书画之钻研;加入吴昌硕等所创设的杭州西泠印社,与同人相互切磋。
王砚农之子王以义曾以《长兴金石书画家王砚农先生》文,介绍其父生平事略。
王砚农一生致力于艺术创作实践和考古研究,历五十载。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他应兄王承吉之约北上,先后去北平故宫、曲阜孔林、孔庙以及大同云岗石窟等地考查研究,历时数月,亲自拓印一批碑文、石刻,搜集各种资料,携下加以整理、考注、收藏。至抗日战争前,经已校注、编辑、整理的,有古代碑帖善本珍品,诸多明清两代金石书画家的字画、印册、书札等。多次意欲展出,公诸同好,藉以交流,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如愿。“七七”事变,“八·一三”全面抗战,不久敌寇入侵,长兴县城沦陷。陷敌之初,有人诱劝其回城参加日伪维持组织,则家宅财产可以保存,砚农以一位中国文人的坚贞风骨,断然拒绝。
他携眷走避长兴西部长潮岕,所有收藏文物仓促间封存宅内,不及外运,只随身带出少量小件文物。至遭盗窃,无复存者。避难期间,他闲时与子女拾薪,漫步山溪竹林,归来即兴挥毫作画,创出《半耕草堂》小画册。战时物资紧张,欲得纸墨非易。又为生活计,节省耗费,虽条件甚差,他仍钻研不懈。所画竹石,运笔流畅,神韵逼真,风格隽逸。每有求者,不吝赠与。
王砚农工书画,精印刻。书法字体,有甲骨、钟鼎、石鼓、篆文、汉隶等多种。铁笔竞秀,识者谓有秦汉遗风。治印不拘一格,善自创新,有独特之风趣。其绘画、题文、用印融为一体。
王家子弟季欢,虽天妒英才,四十岁不到就离世,但在当年无论是上海滩还是北平艺术界,及至终了之地杭州,都名享一时,在绘画、办刊、金石古籍收藏等多个方面,均有影响。但在其故里长兴,王砚农无论是自身的金石学养、艺术修为还是推助地方的文化营建,都皆堪为耆宿,也是王氏书画世家的优秀代表。已故长兴原箬溪书画社社长严济勲在1987年所写之《忆王砚农先生两事》一文中透露:在当年箬溪书画社成立的40年前,长兴县诸同好还成立过一个“箬苏书画社”,并于1947年在长兴县社会服务处,举行了一次书画展,而“箬苏书画社”的负责人就是王砚农。“当时由王砚农、许蕴石(生平不详)两位前辈发起,组织了一个书画社,设在雉城东鱼巷长兴县商会内。其时适逢旅居在外的朱景庐先生返里,由他题名‘箬苏书画社’。公推王砚农先生为社长。并借用长兴县商会的一间楼房,作为‘箬苏书画社’的装裱部,公推许蕴石先生为装裱部经理。由社员投资,购置设备。参加者有王砚农、许蕴石、樊镜波、卢霖舒、孙默岑、叶小舫、殷鹤舫、严济勲等人。有时相聚在一起,探讨书画,得益非浅。”长兴档案馆内有旧时《长兴公报》,报头即为王砚农所书。
抗战胜利后,王砚农一家迁返县城,居代书弄宅。时已年近古稀,对书法、绘画、印刻勤奋如故。其若干古今中外钱币、集邮册以及抗战胜利后收集的字画和自编的收藏目录,虽于“文革”中尽失,但笔者曾听闻其外孙女介绍,他们家人后来仍向县文博部门捐献了硬木桌、王砚农自用印及一大批地方风物图文文献。
1955年冬,王砚农病逝家中。膝下子女六人,从事工程技术与教育工作。
近年来,国内收藏界集“古砖”热甚,笔者从网上见一册王砚农赠一位叫朱天梵好友的藏砖铭文,得窥其金石收罗之一斑。资料称,王砚农先生平时因多研究金石文字,并喜刻石,深居简出。后痴迷于收藏古砖,常外出搜集古砖,且嗜砖如命,有的是从残屋破庙处集得,有的是从旧摊上出大价收得。其兄王承吉说他“独步荒郊,于颓垣败壁间,勤加拂拭,时有所获”。特别是汉晋期间的古砖,不下数百件,而且将其铭文拓下,自编成册,分赠友朋,藉共欣赏。但经过数十年历次遭劫,收藏的古砖已荡然无存。网上披露的此册藏砖铭文,封底为王砚田所刻砖拓,内有拓铭文数十页,是迄今看到的王砚农不多遗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