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QQ图片20161108143918.png

  胡毋敬,生卒年不详,又作胡母敬,姓胡毋,是中国秦朝人物,著名书法家,担任太史令。

  

  基本资料

  在秦始皇统一规范文字的过程中,李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编写书籍。胡毋敬作七章《博学篇》,文字采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启蒙读物),结构却略有不同,后世称为秦篆,即小篆。

  

  书法贡献

  胡毋敬,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胡毋敬。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妙品》亦谓胡毋敬“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作品无考。

  胡毋敬本为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与李斯、赵高共同省改大篆成为小篆书体,作《博学篇》。在创制小篆并使之规范化的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朝时期,由丞相李斯编的《苍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爰历》,太史令胡毋敬编的《博学》,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体编写的字书。这些字书同时教授字体和语法,也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版本。西汉初,乡里的书师将秦代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此后,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总的来看,魏晋以前所有的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字书,以提供标准字体为主,兼作识字教材。这些字书基本上都佚失了,现仅有《急就篇》保存完整。

  

  胡公满:根据《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满。妫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以谥为氏为胡氏。

  胡衍:战国时期名士。

  胡毋敬:秦朝太史令,书法家。(胡母虽为复姓,起于胡姓。)

  胡母生:西汉临淄人,名生,字子都,西汉时经学家。

  胡安:西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质:三国魏国荆州刺史。

  胡渊:西晋将军。

  胡车儿:东汉末年武将。

  胡遵:三国时魏国大将。

  胡威:西晋奉车都尉。

  胡奋:西晋大将。

  胡烈:西晋凉州刺史。

  胡芳:晋武帝贵嫔。

  胡国珍:北魏司徒。

  胡充华:北魏宣武帝皇后。

  胡焱:东晋散骑常侍。

  胡广:东汉重臣。古华容(今湖北监利)德高望重的学者。

  胡曾:唐代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

  胡则:北宋兵部侍郎。

  胡松年:北宋抗金卫国英雄。

  胡舜陟:北宋庐州知府。

  胡仔:北宋文林郎。

  胡瑗: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志明胡志明胡铨: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枢密院编修官。曾撰文斩秦桧。

  胡安国:南宋经学家

  胡宏:南宋理学名家,为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

  胡三省:元代史学家。

  胡惟庸:明代开国功臣、丞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大海:明朝开国功臣。

  胡直: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明朝户部尚书。

  胡瓒 明朝工部尚书

  胡海:明朝开国将军。

  胡松:明朝工部尚书。

  胡琏:明朝户部侍郎。

  胡效才:明朝监察御史。

  胡宗宪: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抗倭名将。

  胡懈:明朝副都御史。

  胡居仁:明朝理学家。

  胡正言:明朝书画家。

  胡应麟:明朝文学家。

  胡震亨:明朝文学家。

  胡登洲:明朝伊斯兰教经师。

  胡渭:清朝经学家、地理学家。

  胡简敬:清朝吏部侍郎。

  胡长龄:清朝礼部尚书。

  胡公寿:清朝书画家。

  胡璋:清朝画家。

  胡定:清朝御史。

  胡峄阳:清朝文学家。

  胡开文: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

  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湘军将领。

  青山秀水、龙川仙风,滋养教化出了传奇式的名门望族--绩溪胡氏家族。
夏日的一天,笔者走进了绩溪,这是一方遗产丰饶的文化沃土,如梦如幻,魅力无限,真是醉人的徽文化核心地带呀!田野阡陌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斑驳的砖木墙上,剥一层墙灰,能闻透百载史香;静谧的村落,小桥、流水、人家,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如此风水宝地,历经千年风雨淬砺造化,曾滋养出璀璨的徽文化奇葩。绩溪胡氏家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生活着并出现了许多文武俊才。
胡氏家族在绩溪县是大姓望族,具体分四支胡姓,被称为“绩溪四胡”,即“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
“龙川胡”因世居绩溪龙川而得名。其始迁祖为胡焱,自东晋南迁定居龙川至今,已历五十余世,一千六百多年,是绩溪历史最为悠久的胡姓。胡宗宪、胡富、胡宗明、胡练九、胡炳衡等是龙川历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宋到民国,龙川胡出了二十位进士举人,龙川胡聚居地龙川村被誉为进士村,如今仍完好无损的耸立在龙川村的胡氏宗祠与奕世尚书坊即是昔日辉煌的见证。
“金紫胡”,该胡是北宋名臣胡舜陟的后裔,因胡舜陟为金紫光禄大夫,故称金紫胡。该胡自宋以来杰出人物有胡舜陟、和清代礼学三胡之胡秉虔、胡匡衷、胡培翚等。被蔡元培誉为“汉学胡”。
“明经胡”,就是胡适、胡雪岩、胡开文这三位名人家族之胡姓宗。李唐后裔胡昌翼为始祖,历史上明经胡除了前面三位外,还有胡延政、胡传等。
“遵义胡”,是明代工部尚书胡松的后裔,因居住在城内遵义坊,所以叫遵义胡。又因胡松是工部尚书,所以又叫尚书胡。该胡姓定居城内也有八百年了。历史上著名人物有茶商胡嗣迪、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等。
在“龙川胡”众多名人中,一文一武两尚书--胡富和胡宗宪也许是最为传奇了。
胡富,于1444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他7岁能作诗,13岁中秀才,是绩溪当地有名的神童。27岁时,胡富考中举人。胡富真正进入仕途,是在他34岁中进士之后。明弘治年间,他出任福建佥事(司法官员)。在福建政绩显著,胡富很快升任广东副使。此后,胡富又出任湖广按察司廉使和陕西左右布政使。明正德元年(1506年),胡富升任顺天府尹(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胡富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果敢,不畏权势。他在升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因执意揭发宦官刘瑾而得罪其人,后在任户部右侍郎时,胡富被刘瑾以“勘事迟缓”为由参到朝廷,不得已辞官。不久,刘瑾专权欺君之事暴露,胡富不但官复原职,还于正德7年升任户部尚书。
胡宗宪(1512年--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作为龙川胡氏第三十四代孙,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1534年,胡宗宪乡试中举。1538年,胡宗宪考中进士。此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1540年,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就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1551年,他又巡按湖广,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入仕的十年里,政绩显著。1554年,胡宗宪被钦点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这次任命进一步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他抓住了机遇,在东南海疆建立了抗倭奇功。而后,他在险恶的官场上,明枪暗箭中沉浮;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奋力搏杀中升迁。1560年以平海盗汪直功加太子太保,晋兵部尚书。他的为官为人争议颇多--迷一样的仕途,迷一样的人生……
在绩溪的四支胡姓中,其他三支胡姓中的人才也是熠熠生辉。
“金紫胡”的杰出人才胡舜陟就是耀眼的明星。胡舜陟(1083年--1143年),字汝明,号三山老人,与抗金名将岳飞交情甚笃。大观三年(1109年)登进士。此后仕宦于两宋间,后权达节制广东、广西、湖南三路兵马,封新安伯、加封金紫光禄大夫……靖康初,金兵南下,他力主抗战;建炎初,他出守庐州,坚持抗金,扼制了金兵南侵;绍兴间,他再度赴庐州任职,安定流民,整顿乡兵,重振军威,有力地捍卫了南宋朝廷的安宁。他不畏强权,疏奏秦桧十大罪状,但终因秦氏把持朝政,而遭其暗算被贬;明知秦桧加害岳飞,他不避伤及自身,仍上疏为岳飞辩诬,以至身陷牢狱,死于狱中。其凛然正气,终获昭雪,赠封少师,名垂《宋史》。
胡舜陟之子胡仔,有感于仕途险恶,隐居浙江苕溪,著《苕溪渔隐丛话》100卷行世,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话集,名垂文苑。此后,绩溪金紫胡氏人丁兴旺,登科进士,跻身仕途者不胜枚举。
不可思议呀!一个皖南山区小县,一个绩溪胡氏家族,历史上竟“产出”如此之多的高官重臣。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方水土,这个姓氏,不仅仅出有高官重臣,而且还出现了中国顶级的商人、顶级的文化名流。他们是怎样的风流人物,我们只能放在下篇作“精彩”的介绍了。(未完待续)

  (下)

  
    绩溪胡氏家族还有这样一位奇特的“高官”,他就是“遵义胡”的代表人物胡松。
    胡松, 24岁中进士,八年后官居御史,负责大明王朝的反腐政务。不久被贬。后又晋升为工部尚书。沉入底谷,又上高峰,其中的艰难困苦、坎坷沧桑,可想而知。而险恶的封建官场并未磨平胡松的意志,他无视风云变幻,办事依然保持以前刚正不阿的作风,得罪了权臣严嵩,多受排挤,最后不得不告病返乡。令人震惊感怀的是,返乡后,胡松在绩溪兴修堤坝,消除水患,由此而深受百姓爱戴。
    胡松的名声穿越历史,象陈年老酒愈发浓香,是因为他的“尚书”之位,还是他的“民生工程”呢?也许后者更为重要些,这给后人留下了感慨的空间。于是,在绩溪,人们常把“遵义胡”叫着“尚书胡”,充分表明百姓对这位“奇特高官”之敬爱。
    绩溪胡氏家族神话般的人物还表现在多个领域。胡雪岩便是徽商的传奇人物,号称红顶商人。胡雪岩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未发迹前,只是杭州一家钱庄里的小伙计。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在梅花碑附近的一家茶庄里,遇见了后来的浙江巡抚王有龄,而此时的王有龄,还是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胡雪岩凭着一双生意人的慧眼,认定此人日后必定发达,于是孤注一掷,挪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给王有龄做进京赶考的盘缠。虽然,等待他的是被解雇的结果,但胡雪岩的一生从此改变。

  

  胡雪岩博物馆。

  
    王有龄飞黄腾达后,和胡雪岩成为生死之交。胡雪岩后来又结识了中兴名臣左宗棠,成为大清朝惟一一个赏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鼎盛时名下资产折合白银三千万两,富甲东南。光绪年间全国最大的一家钱庄,规模凌驾于北方票号之上,名为阜康的钱庄即属于胡雪岩。
    在徽商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商人像胡雪岩那样,生逢乱世而如鱼得水,借助于战乱、权贵和政要,迅速积聚起上千万财富,由一个钱庄的小伙计,摇身一变成为名满天下的红顶商人。他的经营,遍及金融、药材、生丝、茶叶等行业。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甚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东南一带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影响,从容游走于红顶子、黄马褂和生意经之间,胡雪岩创造了封建社会末期徽商的一个神话。
    绩溪胡氏家族的精英们或从政,或经商,或治学,皆做到了极致,学者胡适便是治学的“极品”。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文化“巨人”。胡适在上海出生,3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适母子回故乡。在家乡绩溪胡适接受了长达九年的私塾教育,使胡适打下了良好的国学根底。1910年他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故居。

  
    胡适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开文以及他的“墨”,又书写了一段传奇的故事。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胡开文”墨业创始人,少年时在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他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因而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奋争,于是有了一席之地。乾隆三十年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获得厚利。致富后,在乡里多行善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芜湖、汉口、长沙、南京、杭州、上海等多个大中城市,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

  

  胡开文纪念馆。

  
    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重经济效益,更重质量。1910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1915年所制之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
    绩溪胡氏家族历史上出现如此众多的,富有特色的英才俊杰,并非偶然。它是由源远流长的徽文化传统、儒风独茂的道德基因、显亲扬名的精神动力,以及良好的家风、家训合力铸就而成。如果用最简洁的文字浓缩绩溪胡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应该就是“耕、读”。是呵,“耕”养育了胡氏家族,“读”使他们得以升华!

  

  

0.1840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