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内容
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每个人与祖先血脉相承,骨子里流淌着祖宗之血液,遗传着列祖列宗之基因。祖先之成功与辉煌,为我们取胜之动力,祖先之失败与苦难,为我们人生之教训。后人们继承着祖先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享受着列祖列宗之荫泽。因此,为人子孙者要知根知源,尊祖敬宗,报本感恩。
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惜,血浓于水的亲情,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完全可能冲破历史的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深造或创业,但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埋葬着他们的祖人。出门在外,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
寻根问祖,传承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姓氏家族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祖根,续上了宗亲,建立了宗族家谱,为本族的历史发展和延续取得了文字依据。然而,聚居在徳亭乡龙王庙的杨氏家族,究竟根在哪里,祖居何方?一无碑文记载,二无家谱可考。经多方查证,凡嵩县以内杨姓,均无宗亲依据。为启迪后人,不忘根本,仅依龙王庙杨姓之现状编写这部家谱,传世备查。
家谱的依据:一是从老宅布局看,原定居在龙王庙上村的杨姓老宅,本属前有庭堂、中有过屋、后有上房的三进深宅大院。不知是何原因导致家庭中落和兄弟分家,或变卖房产,或分门另住,才形成了一门一户的独居小院。除第五代老四一家迁居张湾军地外,均围老宅建房而居。二是老坟墓冢排列。据当今年龄最大的杨姓老人们回忆,从他们以至上一代人记事起,龙王庙上村的杨姓就同上一个老坟,祖茔地址在南坡王坪沟口。坐南朝北,与谢姓祖茔相邻,杨茔在东,谢茔在西。当时坟内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坟茔内最高处有一大的圆形墓冢,这大概就是迁徙定居在龙王庙上村杨姓的第一代先人了。再下依次排列了三层墓冢,象征着这里的杨姓家族在这块宝地上进了四代先人。从第五代起,也就是现在的老人们记事起,由于老坟面积所限,才分门另立茔地。三是据本村本族70岁以上老人回忆,第五代人杨东奇(排行老二)家东屋,曾挂有用硬纸裱糊的轴子,最高处写有杨起月、杨起泰两个名字,下边紧挨就是东奇(当时已故)。由此判断,他们俩属杨姓第四代传人,而且是这一代人中的亲兄弟,并启用的是“起”字辈。至于他们有几个孪兄孪弟,排行老几,则无据可查。由此可见,龙王庙上村的杨姓家谱,只有从第五代开始,才可能比较完整的往下记载了。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杨氏家族。龙王庙杨氏一支,不知从何处历尽艰辛、流落此地,起家室于穷白,立基业于乱世。从影壁墙上的梅花鹿、三进深宅大院,到半厦茅屋,见证了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兴衰。回望历史长河,凭吊历代先贤,念先祖之功德,忆往昔之艰辛,续修家谱乃我等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大约在十年前,由第七世老大杨相森退休后执笔,以纪事的方式编写了一本家谱,为后来续写家谱提供了资料,打下了基础。本次修谱由族人继东、现省、铁娃等人积极倡导组织,踊跃参与,并利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从而使本次修谱资料更加详实,内容更加广泛全面,特别是家谱软件的应用,使修谱编辑、整理更加方便科学。令人遗憾的是,本次修谱虽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方式,四处联络查找,仍无续上杨氏宗亲,只有留给后人查寻续修。
再修我杨氏家谱,必将愈加激励我杨氏子孙读书立身,修身齐家,厚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