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魏书·裴延俊传》附《裴庆孙传》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地望在今山西石楼西北15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如南匈奴单于原姓虚连疑,这时也改姓刘,匈奴薛姓或许也形成于这一时期。

薛延陀

  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突厥汗国建立后,铁勒诸部并役属于突厥,成为其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突厥分裂后,居阿尔泰山西南部之薛延陀受西突厥统治。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统治,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不久即被西突厥所灭。后薛延陀建汗国,统辖东突厥之故地,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二个部落联盟。汗国自建国于漠北后,存在时间近20年(628646),后为唐所灭。唐以其地置六府七州。以薛延陀部置奚弹、祈连二州,并隶燕然都护府。

  薛延陀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姓。居住在今蒙古的杭爱山脉的薛姓人家,其中就有薛延陀的后裔,因为薛延陀族原来就居住在这里。

秦汉时期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建都于咸阳即今陕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姓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姓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0.0691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