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的背景分为三个阶段,抗战前,抗战中,抗战后(我所说的抗战自然是指抗日战争),故事的主人公:男主人公——我的姥爷,女主人公——我的姥姥。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我的姥姥嫁给了我的姥爷。我的姥姥和姥爷结婚之前彼此都没有见过对方一眼,完全按照旧社会的传统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姥爷到了该讨媳妇的年纪了,姥姥也都到了该嫁人的年纪了,双方就这样,凑巧的结合到一块了。姥姥那时在村里也算的上个美人,上她家说媒的也有不少人;姥爷呢,也是一表人才,村里闻名。那个时候的村子都不怎么大,一个村子总共也就二三百人,所以村子里发生点什么事情,想不让人知道都难,村子里平时也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如果谁家结婚那几乎就可以说整个村子里的大事了,那一天绝对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姥爷和姥姥的婚事自然是村子里的大事了,免不了要大大的热闹一番。姥姥经常给我讲诉过去的那段往事,回忆中,姥姥满脸的微笑,沉溺在过往的甜蜜中,从姥姥流露的表情里,我感受到姥姥那天一定很幸福,一定很美丽。姥姥就这样在她最美的十七岁年华嫁给了姥爷,姥爷就这样在他的年华里赢取了姥姥。
我们对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持有批判的态度,譬如对人性的压抑、埋没,特别是对女性的强怕,没有完全尊重双方的意愿,从我们开始接触这一个领域开始我们被灌输的观点就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是完全错误的,是完全不幸福的,老师灌输的观点让我们无比坚定了一个观念:包办婚姻从头到尾都是错误的。我自始至终并没有质疑过这个观点,直到多年后我忽然醒悟过来对脑海中的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如果真的如老师说的那样,那么那首传颂了千百年的《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不是不会发生呀,因为他们的结合完全是包办婚姻?历史上的许多东西岂不是又要被重新考订,难道要我们重新否定我们自己?譬如说从小到大有人告诉我们蘑菇是有毒的不能食用的,忽然有一天这个人又告诉我们蘑菇可以吃,你说这是蘑菇的错还是那个人的错,又或者是我们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