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发展长河,郭氏源远流长,本固枝荣,素以名门望族著称于世。英贤辈出,代有伟人。
古代英贤
一、郭哀、郭支、郭崇
郭哀为郭姓始祖。《路史.国名记.己卷》“夏世侯伯”中载:郭哀是夏朝大禹的龙御大夫,侯伯,世职世守,生活在聊城东南郭水。郭支是郭哀的后代,职务世袭。《三一经》注释云:郭崇商朝大夫,受封子爵,彭真人弟子,郭哀后裔。战国时古郭国为齐所灭,郭荣是其后人。
二、虢仲 虢叔 郭序
.虢仲、虢叔,为季历第二、三子,周文王姬昌之弟,周武王之叔。虢仲、郭叔兼具元老重臣与宗支近族的双重身分,因其所封之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公元前1065年,虢仲受封于西虢,虢叔受封于东虢。因位列公爵,故尊称为西虢公、东虢公。西虢位于岐之凤翔,为畿内之地。负有屏障京城,捍御戎狄的使命。国都在虢镇,今宝鸡虢镇,因是宗庙社稷所在,亦曰成虢。虢叔位于荥阳一带,国都在制邑,是监控殷商旧族和东方诸国的重要屏障。东西二虢肩负着辅弼天子,监控诸侯,护卫西都镐京、东都洛邑的特殊重任。公元前722年,周室衰微,东西二虢衍生出南虢、北虢、小虢等五虢称谓。西虢位于陕西宝鸡之东;东虢位于河南荥阳东北虢亭一带;南虢位于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后迁上阳;北虢位于山西平陆大阳南;小虢指西虢东迁后,留于原地的支族。
《春秋左传》、《史记》、《国语》等记载,西周末年,周宣王日渐骄奢。公元前789年,宣王违背“天子耕籍田干亩,为天下先”的惯例,虢文公直言切谏:“不可违背古制!百姓的大事在于农耕,上帝的祭品出于此,百姓的生计源于此。搞好农耕,保障各种供给,社会和睦兴旺。所以,农官为大官。”宣王执意不听,荒于农事,终至“干亩之战,败于姜戎”。宣王之子幽王更加荒淫无道,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竟将烽火大事视同儿戏。烽火戏诸侯,威信顿失。幽王欲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引发争嫡之乱。幽王急点烽火求救,自然无人再来,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汲冢竹书纪年》载,幽王和伯服俱死于儿戏。诸侯与伯申立幽王太子宜臼为平王。虢公翰乃立幽王爱子余臣于携为王与平王抗衡。形成二王并立,引起平王不满,夺东虢之地予郑。平王13年(前758年),郑武公死,庄公继位。因平定内乱,久不在朝,引起平王记恨,欲起用虢公忌父。平王死,桓王继位。重用虢公忌父,独秉朝政。桓王13年(前707年),郑庄公假天子之命伐宋。桓王决定发郑,虢公林父深知周、郑兵力悬殊,出兵不利,自坠天威,力谏不可。但桓王一意孤行,结果出师不利,左肩中箭,虢公林父奋勇救驾,方得脱险。郑国虽获大胜,但周天子仍是天下诸侯之主,故派使臣前往周都赔礼道歉。虢公林父代桓王抚慰郑使,使紧张的局势得以缓和,显示了虢林父智勇兼备的政治才干和外交能力,成为支撑周王室的中流砥柱。
桓王17年(前703年),晋国曲沃武公杀晋哀侯父子,欲自立为君。桓王派虢林父讨伐,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侯。虢林父这次出兵虽然挫败了曲沃武公弑君自立的阴谋,但从此与晋国实力派结下宿怨,成为后世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史因。桓王、庄王死后,周厘王继位。厘王3年(前679年),曲沃武公灭缗侯,重金贿赂厘王。厘王派虢公为使节,任命曲沃武公为晋侯。厘王死后,周室发生争嫡内乱。虢公起兵平定内乱,维护了惠王的君位。
三、郭荣 郭最 郭重
春秋时人,事齐灵公、庄公,为大夫。鲁襄公18年,晋平公率诸侯伐齐,齐师败。灵公欲逃,荣对太子(后为庄公)说:“国之主不可轻易逃,君必待之,以免失去民心。”齐师稳定下来,晋师果然撤退,使齐灵公父子免为失国之君,郭荣一言兴邦。
郭最,齐国大夫,事齐灵公与庄公。正直果断,不畏权贵。灵公有宠臣夙沙卫恃宠骄逸,人皆畏之,连太子(后为庄公)也让他三分。独郭最敢于当面斥之,庄公称赞他为“寡人之雄也”!
郭重为春秋鲁襄公侍从重臣。襄公时,鲁国大权均操于“三桓”之手。三桓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出自桓公,久专朝政,凌驾于鲁君之上。鲁之朝臣皆趋之若骛,畏之如虎,独郭重刚正不阿,浩然正气,一意匡扶鲁室,欲抑“三桓”,但终因独力难支,被三桓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