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记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明确指出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该地区。
张氏,古体字多为“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
张氏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
因为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黄帝就授其官为“弓正”,被赐为张氏,称张挥。所以,张氏族人共尊张挥为得姓始祖。
“张”之古字“張”是一个象形文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張,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张氏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一般都要说“弯弓张”或“弓长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
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目前,在已有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
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張”字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矢”就是箭,最早写作“弖”,后改造为“矤”。弓、矢是自然联用,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字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長”字,以表示拉开弓射箭,最后稳定为“弓”、“長”的联合体。
弓、長则表示这弓是强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对于作战使用的巨型弓箭,就干脆写作“弡”;而用来射击弹丸的弓箭,就写作“弾”,组成集群弓箭的作战集体,就写作“彂”;而用于快速奔袭之战马上兵士使用的弓箭,就写作“弶”。
可见,一弓、一矢,其字体可以千变万化。
最早的“张”字,其史书所记义项实际并不多。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張,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在典籍《广雅》中也解释:“張,施也。”
張,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古代典籍《周礼》,在其中注释道:“罗取鸟兽曰張。”
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注释史籍《资治通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一文时也说:“張,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張。”那就是张开罗网捕捉鸟类的意思。显然,張,还有“捕捉”的含义。
在1954~1955年的文字改革中,“張”被简化为“张”。其实在晋朝时期,“張”字就已经被许多书法大家简写为“张”了,文字改革,只不过使其更加统一罢了。
张挥是张氏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
在史籍《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中,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源于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第三卷《受姓渊源考》云:“张氏源于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许多张氏后裔所修族谱、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陈彭年著撰的《大宋重修广韵》、马骗所著的《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家谱中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诸多古文献记载中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时,则无大的分歧,都认定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
据此,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职业技能为姓氏,也可以说是以官职称为姓氏,或记作以职官为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东汉时期南匈奴五部,属于帝王赐改汉姓为氏。
匈奴民族,是古代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各个朝代。匈奴民族内部大致有十九个主要的部落,但其中只有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族酋首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民族中的贵族。
东汉时期,匈奴民族分裂成南、北两大部和若干小部,北匈奴有五十八部,郅支单于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所击杀,北匈奴灭亡。而在此之前,南匈奴的屠各部和伊秩訾部则已经归附于汉室。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投靠汉末丞相曹操。曹操为了削弱其势力,分其众为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并多被赐改其姓氏为张氏,另外,曹操再派亲信为司马以监督之。
之后,曹操下令南匈奴左部居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南部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中部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此后,南匈奴的部落组织虽然在名义上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只是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遂告实亡,但在史籍中仍把他们称作西河胡或屠各胡。
从历史文献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诸如“屠各胡张某某”“西河胡张某某”的记载,这些就是南匈奴张氏。
这在史籍《晋书》中有记载:“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在史籍《魏书》中也记载:“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