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重庆宋庆龄故居为抗日战争时期(1942—1945)宋庆龄的寓所和“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旧址。占地898平方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是重庆市重要的抗战文物遗址,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区(点),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
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曾两次来到重庆,在重庆生活、工作四年多。 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在她两姊妹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是当时传媒议论的中心。但是,宋庆龄决定赴重庆,不是因为三姊妹的私人关系,而是为了联合抗战,是用行动实现其团结、统一、联合抗战的理想。宋庆龄在《渝行观感》的谈话中阐明了她的这一观点。
宋庆龄一到重庆,在姊妹的陪同下,在短短的几十天里 看望收容在重庆儿童保育院的难童。又一同前往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看望战争中收容的孤儿,到“伤兵之友”社总医院——第五陆军医院慰问伤兵。她不停地外出视察,接见妇女代表,撰写文章和信件,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充满了对祖国命运、妇女和儿童的关切。5月9日,宋庆龄随姊妹飞回香港。此次三姊妹之行,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看成是中国团结抗战的象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0日宋庆龄在廖承志等中共人员的帮助下,从香港来到重庆。
宋庆龄这次到重庆,主要是想重建“保卫中国同盟”。她在重庆原无住房,只好暂住其大姐宋霭龄家,宋霭龄的丈夫是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宋庆龄在孔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孔家仆人的监视,处境险恶。她根本无法开展“保盟”工作。她托人寻找新的住房,在弟弟宋子文的帮助下,住进了两路口新村3号(现两路口新村5号)。宋庆龄非常高兴地告诉邓颖超说,她争得了“一楼之中的自由”朋友可随时来作客。
“保卫中国同盟”是1938年宋庆龄邀请在港中外著名人士发起筹组。同年6月在香港九龙嘉林边道宋庆龄的寓所,由宋庆龄宣布正式成立。宋庆龄担任“保盟”主席,宋子文任会长,希尔达·赛尔文·克拉克夫人任名誉秘书,诺曼·法朗士任名誉司库、爱泼斯坦主管宣传。①“保盟”吸收了国内外、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参加,是一个极为广泛的统战组织。成立会后,宋庆龄、宋子文、克拉克夫人、法朗士、爱泼斯担联合署名发表了《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宣言》,确定了“保盟”的组织性质及主要任务。宣言指出:“保盟的目标有二:一、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二、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强此种努力所获得的效果。”②主要活动是广泛动员和争取海外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以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为主要目标。出版了《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宋庆龄一搬到新村3号,就不停地写信发往国外,邀请原“保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史沫特莱、斯诺、艾黎等国际友人速来重庆,重建“保盟”。周恩来将廖梦醒调来重庆,协助宋庆龄做“保盟”工作。1942年8月,“保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重新建立,宋庆龄仍然担任主席,委员有爱泼斯担、王安娜、廖梦醒、约翰·福斯特、简·斯坦尼福思·贝克、苏士·陈等人。名誉成员有:克莱尔·布什、冯玉祥、何香凝、孙科、茅盾、理查德·沃尔士等人。③“保盟”的办公地点设在宋庆龄的寓所——重庆两路口新村三号。经常到”保盟”办公室办公的只有宋庆龄、王安娜和廖梦醒三人。
重庆是战时首都,在国统区开展“保盟”工作是非常困难,常常遇到国民党方方面面的重重阻力。在“保盟”办事处------宋庆龄寓所周围,常常有特务监视。机关刊物《保盟新闻通讯》受国民党限制,得不到许可,加之战时国内物价飞涨,“保盟”工作更加困难。宋庆龄在《从香港到重庆》一文中,阐述了“保盟”在成立五年来的工作和到重庆开展“保盟”工作的困难。但宋庆龄毫不退缩,运用她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冲破国民党的种种封锁,不断写信与国外联系,报告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争取国际援助。积极组织募捐,赈济难民、伤兵和儿童,组织物资,把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物资和其他救援物资通过种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手中,积极介绍和输送外国医生到抗日根据地工作。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故居保护
而今,宋庆龄在重庆生活、战斗、工作的小院,已是国家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同时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旧址。在陈列馆的周边耸立着幢幢的高楼大厦,使宋庆龄旧居显得特别的典雅。陈列馆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40平方米。馆内的两边栽满了四季长青的小树,中间有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小楼。楼前庄严的塑着宋庆龄先生的塑像,塑像前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扇形草坪,将小院装饰得更加美丽。
宋应星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为了纪念宋应星这一伟大科学家,弘扬历史文化,实施科普教育,1983年,奉新县筹建宋应星纪念馆,1987年开馆,开馆十六年来,接待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达二十余万人次。宋应星纪念馆也成为江西省十大名人馆之一,属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建的宋应星纪念馆主题定位注重历史名人馆展示与科普教育功能相结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做到了寓教于乐,既充分展示宋应星伟大一生的生平和《天工开物》一书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精髓以及“技术是自然和人类之间协调的产物”这一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也展示中华科技文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馆内准确地展示中国古代科技历史文化、图片、图表,同时以直观的形式,在一些可以场景化的内容上,设置以互动参与的休闲娱乐形式。馆内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多件实物、文物。
纪念馆经常组织有关中国古代科技主题的专题展和专题活动,自新馆试营运以来,已先后接待中央、省、市、县领导团参观140余批,接待青少年学生20000余人次,有效地履行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现已成为一个服务于全国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普教育活动的优秀场所。
简介
美龄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四方城以东的小红山上,正式名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美龄宫于1932年竣工,其原定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休息室。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首都南京后,此处为蒋介石官邸,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和度假,蒋介石也曾多次在此接待外国贵宾。因三四十年代,宋美龄经常在这里做礼拜,与蒋介石在此下榻休息,便称之为“美龄宫”,名称沿用至今。
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式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着1000多只凤凰,是中国唯一一例。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装饰以旋子彩绘,特别是蓝底云雀琼花图案出自工笔画家陈之佛之手,独一无二。四周林木藏盛,终年百花飘香。汽车可直抵宫门,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
空中俯视,依山势修造的建筑整体设计,犹如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美龄宫主楼、长满了法国梧桐的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
1984年3月,美龄宫室内陈设如旧布置,对外开放。1991年,美龄宫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评为中国近代优秀建筑。2001年7月,美龄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美龄宫)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历史沿革
1929年6月1日,宋美龄随蒋介石一起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见明孝陵四方城东边的小红山一带山河苍茫,林海浩瀚,环境清幽,就要求蒋介石在这里建造别墅,可供两人去谒陵时半道休息小雅。因为紫金山又名蒋山,在蒋山建造别墅,国姓蒋,山姓蒋,别墅也姓蒋,正是天造地设,天巧地合,所以这个主张正合蒋介石的心意。
1930年秋,蒋介石正式对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拟建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
1930年10月24日,陵园管理委员会召开第24次会议,由孙科主持,议决“照办”。
1931年春开始,由南京市府工务局局长赵志游亲自设计,技正陈品善负责主办,所有工程计划、预算及招标订约等事,均由陈品善会商工务局局长办理。整座建筑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负责承造,当时预算造价为261410元。
1931年3月7日,工务局长赵志游写信给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说:“主席小红山官邸业经敝局计划就绪,亟待兴工,所有该处基地内房屋自应先行拆除,以利进行,相应函达,请烦转函贵会警卫处迅饬现住小红山房屋之一部分警卫即日迁移,以便拆除兴工。”陵管会随即令饬警卫处将小红山警卫迁移。
1931年冬,官邸工程全面铺开。整座建筑,因过于富丽堂皇,建筑过程中经费大大超支,受到舆论的非议,以致一度停建,直至1934年才告竣工。
1932年竣工,原定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美龄宫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汽车可沿环山道直抵宫门,四周树木葱茏,百花飘香。在淞沪抗战期间,宋美龄一直陪着蒋介石住在美龄宫,日寇飞机曾多次轰炸这里,最危险的一次,炸弹把距别墅仅10步之远的另一小屋炸成平地。
1947年,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首都南京后,此处为蒋介石官邸,因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作美龄宫。解放前蒋介石曾在此接待外国贵宾。东首是宋美龄的卧室,室内陈设一如旧式布置,游人可领略昔日豪华景象。
抗战胜利后,将其翻修为别墅,并将主楼中的会客厅改为内部教堂,供蒋氏夫妇与美国大使等人使用。后蒋介石、宋美龄常在此居住,遂称作美龄宫。
1950年,美龄宫由中山陵园管理局接收为公产,改作省高干疗养院。
1951年“借给”南京市卫生局作为市直属干部疗养院使用。后来,由于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美龄宫又“借给”东郊宾馆招待重要外宾。“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避讳“美龄”之名,曾将附近的公交汽车站“美龄宫”改为“梅岭宫”。直至80年代初期,才又恢复“美龄宫”的名称。
1990年9月1日,由江苏省旅游局将其并入金陵饭店。
1991年,美龄宫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
1992年,美龄宫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7月,美龄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美龄宫)修缮工程正式开工,维修经费为2000万元。
2013年9月,经过近一年的修缮,美龄宫于2013年国庆节重新对外开放。美龄宫还专门辟出宋美龄与美龄宫文物史料陈列馆。经南京市物价局批复,美龄宫门票试行价格为30元/人次。
201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美龄宫)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建筑布局
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顶覆绿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着1000多只凤凰,为中国国内首次发现。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四周林木藏盛,终年百花飘香。汽车可直抵宫门,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室内陈设均按原样布置。
美龄宫的主楼是一座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在山南的空旷处远远就能望见这座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的巍峨宫殿。主楼的正门在北侧,南侧是大平台,用花瓷砖铺地,围以汉白玉雕花栏杆。楼上是卧室、餐室、卫生间,楼下是会客厅,宋美龄、蒋介石常在此做礼拜,所以也称“凯歌堂”。主楼底层还有一层地下室,主楼的外面有花园,门口有警卫室,步行入内有台阶可上。另外,还辟有环形的汽车道,车辆可以直接驶到主楼大门前。
“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出自司徒雷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将传统建筑形式和新兴建筑材料结合,开创了民国建筑一派,即所谓‘穿西装戴瓜帽’,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作为中西合璧的典范,民国建筑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都有,而南京得益于“首都计划”,代表了民国建筑的最高成就,卢海鸣和刘东华都视美龄宫为“完美作品”。
美龄宫采用传统大屋顶,气势巍峨,装饰以旋子彩绘,富丽堂皇,特别是蓝底云雀琼花图案出自工笔画家陈之佛之手,独一无二。除却“帽子”的传统元素,美龄宫的主体很是西洋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耐火砖外墙,大面积落地钢窗,采光充足,低调奢华。二层西侧有一个雕花月亮门,却配上了移门做隔断,细节处无不体现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
作为主席官邸,第一名副其实。美龄宫是南京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别墅,占地面积百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蒋宋夫妇不是唯一要求在中山陵里建别墅的人。与他们同一时期,不远处还建有一个达官贵人的别墅区,叫陵园新村,汪精卫、张学良、何应钦、张治中、陈果夫等都在其中有别墅,从门牌看有200多户。可惜,后来全部被日军炸毁,只有美龄宫得以幸存,成为现存至今最完整的民国别墅。
建筑风格
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周花木扶疏,郁郁葱葱,占地120亩,由正屋、门楼、警卫室、汽车间及花园等数部分组成。落成后的美龄宫是一幢中国宫殿式大屋顶建筑。正屋即主体建筑耸立在小红山山顶,高大而巍峨,极富民族气韵。巨大的古典式屋顶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据说工笔画家陈之佛曾为其内部装饰出谋献策,别墅南裙裙檐天花板上的蓝底云雀琼花图案也被认为是陈之佛先生的杰作。主体建筑二千余平方米,主楼为地下室一层,地面三层。地下室的东部为职员用房,西部为厨房。地面第一层有接待室、衣帽间、秘书办公室及卧室、厨房、配膳房、洗衣室、卫生间、服务用房等。第二层主要作会客室与休息室之用,设有大厅、客厅、大饭厅、配膳房、书房、秘书室等。通过大厅,可以至“凸”字形平台,平台四周围以清式汉白玉雕凤栏杆,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大阳台场地开阔,可供露天活动与茶饮之用,也是欣赏自然景观的最佳之处。
平台雕凤栏杆共有34根,每根立柱上各雕凤凰一只,象征别墅的女主人。宋美龄自1897年出生至1930年提议建造这座别墅正是34周年,34只凤凰即寓此意。第三层为居住部分,高有女客厅、四间大卧室及小餐厅、厨房等。室内陈设考究,地上铺有紫红色地毯,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客厅后来改为祈祷室,即凯歌堂。每逢星期日上午,蒋氏夫妇同政府高级官员中之基督徒们一起做礼拜。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马歇尔夫妇也曾到凯歌堂做礼拜,有关经济援助、协议、与共产党谈判的对策等,就在礼拜前后商定。
战争结束后,蒋氏夫妇常在此居住,并将客厅改建为内部教堂,称为"凯歌堂"。因三四十年代宋美龄经常在这里做礼拜,不时同蒋介石在这里下榻、休息,便称之为"美龄宫",相称沿用至今。
建筑特色
美龄宫是蒋氏夫妇最喜爱的别墅,虽然只住了四年。有趣的是,“美龄宫”其实是老南京人的俗称,正式的名字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1934年别墅建成时,蒋介石已经不是主席了,改称“小红山官邸”,供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谒陵时休息用。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氏夫妇才搬入。
宋美龄住过的地方那么多,独独这里会被称作“美龄宫”的原因是,只因这座建筑处处体现出女性特征。民国建筑研究专家卢海鸣认为,这都是蒋介石的一番用心美意。美龄宫是一座“凤宫”——所有环绕琉璃瓦屋顶的1000多个勾头滴水上,都雕有一只展翅的凤凰,这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屋檐下柱头上一排凤翎图案,经过重绘,鲜艳夺目;二层南阳台“观凤台”周围,34根汉白玉栏杆经过了仔细擦洗,每一根上的凤凰形态生动。环着小楼的灯柱也是34根,“34”与宋美龄的生日3月4日暗合,美龄宫可能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生日礼物。
楼内的功能分布,似乎也以女主人为尊。比如主卧室按照宋美龄的风格布置,而次卧室是蒋介石的;再比如,女主人贴身女秘书在二楼有带独立卫生间的专属秘书室,待遇有别于与住地下室秘书间的秘书。迈出小楼,门前草地上竖着一块遗族学校界石,不留神也许就错过了。宋美龄百年华诞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成功创办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是她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
空中俯视,依山势修造的建筑整体设计,犹如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美龄宫主楼、长满了法国梧桐的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
宋庆龄汉口旧居在湖北省汉口沿江大道的黎黄陂路口,有一座高三层的小楼。它有着杏黄色的外表和纪念碑似的塔楼,是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塔楼高四层,方形,连接起靠黎黄陂路和沿江大道的两侧主立面,是小楼的亮点。特别是建造在塔楼每
层越向上越小的窗户,在不规则中跳跃,使小楼显得独特新颖。在临近沿江大道的一侧,三段构图的手法将小楼内廊巧妙划分,借以回廊的雕花铁栏和铁制吊灯,让人浮想联翩。回廊外,正中的圆拱形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写着7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宋庆龄汉口旧居。
详细
这是宋庆龄1927年在武汉的居所。1926年底,国民党中执委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2月10日,宋庆龄和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随即住进了这幢小楼,并在此生活、工作了8个月。
谈及宋庆龄汉口旧居,不得不说说旧居的发现者,雷正先和胡传扬两位老人。这是两位部队退休的老人。由于没有详细的地址,我们此次故居之行没能联系上他们,只是从他们1998年5月发表在《武汉春秋》一篇“宋庆龄汉口旧居寻访记”中窥视出发现的经过:1998年2月,他们在遇见了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宋庆龄故居主任何大章后,萌生了寻找宋庆龄在汉居所的想法。在多次奔波于档案馆、博物馆、方志馆,在与黄埔老人的访谈后,他们经过辛苦的考证和寻访,最后确定1927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汉口分行大楼的旧址,也就是现在的汉口沿江大道162号即是宋庆龄当时在汉旧居。
宋庆龄所居住的这座小楼,始建于1896年,最先是一家专门为俄茶商交易而开设的华俄道胜银行。俄国十月革命后,银行关了门。大革命时期,这幢建筑被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相中,后又为民国中央银行武汉分行。宋庆龄当时住在二楼,这可能是她的弟弟、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的安排。在这幢小楼里,宋庆龄接待了美国著名作家文森特·希恩、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等,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实;她发表了“讨蒋通电”和“七·一四”声明,以维护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她每日奔波于武汉三镇,兢兢业业地工作,参与了收回英租界、创办妇女训练班、参加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等活动。直至7月17日因时局动乱而被迫离开汉口。
解放后实行军管,小楼成为了胜利文工团的驻地,其花园原有的防空洞、假山被拆毁,楼顶坡面被改造为阁楼,楼内所存物件也大多散失。目前,小楼仍属部队所有。
雷正先、胡传扬老人找到旧居后,随即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武汉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02年湖北省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小楼粉饰一新,作为企业投资的蓝光艺术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博物馆分珍品艺术展示和宋庆龄旧居陈列两部分,有展厅面积900平方米。在一楼的珍品艺术馆,展示有明、清及近代名人字画真迹及陶瓷艺术品,其中不乏谌文贵、仇英、林良的真迹。二楼则为宋庆龄旧居陈列,复原了宋庆龄卧室和会客厅的状况,陈列着当时使用过的梳妆台、太师椅、书桌、藤床等珍贵文物。此外,还辟有展室,展出孙中山、宋庆龄图片资料和其他实物。
“为何将珍品收藏和宋庆龄旧居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展览捆绑在一起?”我们就此向博物馆张姓讲解员询问。据她介绍,博物馆除前期投资百余万元修缮故居外,年支付租金、维修、人力费用近百万元,开支不菲。单凭门票20元的收入难以支付。而凭借馆藏艺术品的交易则可盈利,以维持博物馆运转,同时还可利用故居的人文资源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她同时透露,目前博物馆正准备进行重新布置,力图更加充分地展示宋庆龄在汉居住、活动时的史迹史料。汉口沿江大道上的宋庆龄旧居,如同这里曾经居住过。
宋家楼院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刘寨镇宋寨村东头组宋大铁路北侧约100米处。坐北朝南,大部分为二进院落,据宋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明未,至清初时规模宏大,后经战火毁坏,已远不如过去,后代一直沿用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现存房舍13所,有东西排列三个院落和宋氏家祠组成,建筑形式为四合院,其中以西部院落和宋氏家祠保存最为完好。对研究古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被列为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学义故居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2.5公里的王曲乡北孔村处,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学义故居建于20世纪60年代,坐南面北,两进院落,2001年,被公布为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人物简介
“西郊山色郁苍茫,载酒曾过易水阳。壁耸青宵屏隐现,峰开紫电剑光芒。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这是一首歌颂狼牙山五壮士的歌。很多人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宋学义就是五壮士中的两名幸存者之一。 抗战时期,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五壮士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主峰棋盘坨峰顶绝路,最后,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狼牙山五壮士”命名大会,杨成武司令员亲自为宋学义佩戴“勇敢顽强”奖章。著名作家魏巍为宋学义的题词是“易水千古想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44年,宋学义转业到河北省易县,1947年返乡。返乡2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英雄本色,从不居功自傲,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多年任县、公社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出席了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宋学义1959年被评为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积劳成疾,在郑州逝世,长眠于沁阳烈士陵园。1979年6月23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宋琬故居位于山东省莱阳市中心大街中部东侧,建于明朝末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莱阳知县茅芳廉为之立碑——“宋荔裳先生故宅”。道光年间故居内设“卢乡书院”,光绪年间为官立小学,后为莱阳中学。
宋琬故居现为莱阳市博物馆,有房屋46间,占地1054平方米。馆内设革命历史文物展室、宋琬纪念馆、历代名人纪念馆、现代书画展室等。
中心建筑宋琬纪念馆坐北朝南,单层举架式硬山砖木结构,有台明和回廊,起脊仰合瓦,装有正吻垂兽和走兽,双排柱网,梁架前后带穿枋、七檩七椽。梁枋上设架云敦,檐檩下设雕花柁敦,檩枋下设花草楣子和雀替,古香古色,为莱阳地区仅存的一处完整古建筑。纪念馆内陈列宋琬塑像及其著作、手迹、印章、《安雅堂集》木刻板,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艺术家的题词。馆内除常年固定展览以外,每年举办各类展览十余次,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余人次,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1981年,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曹宅,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儒学街4号,明末清初书画家宋曹的故居,现为盐城市书画院,盐城书法协会所在地,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结构
宋曹宅分东西两个院落,院门朝东,东西长约33米,南北宽约18米。东院由院门、蔬枰草堂、桐引楼、中厅组成,西院由听琴茶社、琴亭、碑廊组成。整组建筑为仿清代砖木结构民居形制,青砖小青瓦风火山墙。
人物介绍
宋曹,生于明万历庚申年(1620年),清初著名书法家,一生留有大量书法作品,散传于江浙沪一带。宋曹才艺冠绝一时,南明弘光时授中书舍人,明亡后,他归隐盐城居现在儒学街4号。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1949年宋庆龄就是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参与制定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她经常在故居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毅等。
1963年开始,宋庆龄就搬到北京,上海的这边故居只有每年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居住。1978年12月31日,宋庆龄回这里过春节,至2月底返京,居住了3个月,这是她最后一次回上海。宋庆龄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去世,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介绍
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
宋庆龄于1948年底迁到这里居住。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的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楼下过厅墙上挂着徐悲鸿赠送的“奔马”国画,还有国际友人赠送的风景油画,客厅背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南面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1961年来此看望她时的留影,客厅西面的餐厅里陈放着她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重要纪念品和各国友人赠送的珍贵礼品。在这间陈设简朴的小餐厅里,宋庆龄还宴请过来访的贵宾。书房中收藏着孙中山先生演讲的珍贵录音 唱片和孙中山亲笔题字的遗著,还有中外图书4000余册。二楼是卧室和办公室,室内的一套藤木家具是宋庆龄结婚时父母送给她的嫁妆,沙发和茶几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室内摆放着孙中山18岁时的照片和孙中山逝世前一年与宋庆龄的合影。书桌上放着她生前使用过的文具用品。室内还存放着一架钢琴。二楼走廊里,挂着宋庆龄1951年接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时的照片。楼下车库里还停放着斯大林赠送的一辆“吉姆”牌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