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和宗谱记载,历史上吾族有四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公元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吾族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提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济宁州、曹州水深丈许。大饥,人相食。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出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吾族人中也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先遗精锐。后兵败 ,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济宁、汶上、嘉祥族人大都西逃郓城。金乡、鱼台、丰县、沛县等大都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
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固今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本族人的祖籍大都在济宁、汶上、嘉祥等县。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