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故居系张学良的祖居之地,地处东风镇叶家村北约一公里,清道光年间,张学良高祖张永贵从河北迁到东风镇时就选中了此地。故居分东西两处,相距1米左右。东西各5间正房。张作霖成为东三省巡阅使、安-总司令、陆海军大元帅时,曾投巨资对故居进行建设。鼎盛时为两座四合院,车马成群,十分势派。“九·一八”事变后,故居被日寇拆毁,至今为一片废墟。故居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澜简介
张澜(1872年—1955年),字表方,清末举人,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张罐沟人,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17年任四川省省长;1926年任国立成都大学(今四川大学)校长;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5年2月9日,病逝于北京。解放后任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故居距西充县城13公里,因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曾在此出生、居住生活而闻名遐迩。这一带乡风淳朴,民风传统,入仕为官者,多贤达清廉。随着对故居的开发和建设,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成为故居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
张澜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革命志气可捍山河,不仅洁身自好,同时还教育下属及同仁安于富贵,力戒奢华,他曾为射洪县洋溪镇一衣着华丽、打扮入时、恳请他在绢幅上题辞留念的女教师作诗:“裁锦绣罗丽绝伦,纷纷装束斗时新。可怜化道贫家女,尚有经冬无裤人”,类似作品皆有存,还有张澜久存于心的“百幅川北饿莩图”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张澜》一书。它们可以使人了解历史,获得知识和享受艺术,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有桌面光滑的木制书桌,构造独特的木制梳妆盒,做工精美的木雕笔筒
民盟中央林
梅园总共占地27亩,遍种包括杏梅、墨梅、残雪、骨里红等珍贵的梅花20多个品种,1000多株。都是千里迢迢从浙江、福建一带运回来的,有些梅花全国罕见,像园里的榆叶梅,四川恐怕也仅在这里才能见到了。 这一块雕刻上刻的“民盟中央林”也是张梅颖副主席题写的。梅园即为民盟中央林,是由民盟中央捐建。为什么要在民盟中央林里遍种梅花呢?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坚贞气节的象征,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澜先生一生也非常喜爱梅花,曾经就在《梦南溪山庄竹盛长》这首诗中表达过自己的喜爱之情,先生在诗中说自己梦见回到家中,看到房屋周围都长满了梅花,但愿回到家中与梅为伴,共度寒冷。但是先生一生都在为民主事业到处奔走,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在他140周年诞辰之际,乡亲们特意腾出这27亩地种上各色梅花,已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梅园里梅花的花期大部分在3月和4月,正值张先生诞辰。
民盟中央林遍种梅花也是为了传承表老精神。毛主席当年的咏梅词就非常贴合张澜先生的梅花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张澜先生一生言行一致,生活艰苦朴素,是一位热诚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他一身始终保持着无私、高洁的品质。这种宝贵品质,他自己叫做“无欲”。用毛泽东主席的话,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品质与梅花那种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一致。今天我们游览梅园,不仅要缅怀先生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高风亮节的形象,更要学习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梅花品格。
这里有一个小广场,以后将在这里打造一个以“诗歌长廊”为主题的环形雕塑,展现张澜先生的代表诗作。景区在进行文化补充的过程中将会在游览观光道两侧以各种雕塑的形式展现张澜先生的一生。
民盟陈列馆
该馆紧邻表老故居,占地470多平米,主体建筑由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范曾先生捐资修建,门庭上方还有范曾先生亲笔题写的馆名。民盟陈列馆共有五大展厅,布展内容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图像、文件、影视资料、电脑触摸屏等形式再现了中国民主同盟70多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主同盟主要由从事教育和科技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1944年改组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一陈列室以“孕育成立”为主题,讲述了从1938年到1944年民盟成立的背景、改组更名过程以及当时的政治主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在全国的巨大压力下召开了国民参政会和国防参议会,会间,一些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发起成立一个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中间力量,促进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不久汪精卫公开投敌,蒋介石消极抗日,促成了“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也就是民盟的前身。“皖南事变”之后,各党派对蒋介石大失所望,决定在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当时在重庆著名爱国人士鲜英的私宅里秘密成立,鲜英字特生,这也是后来被人们熟知的“特园”。
张家祖坟
穿过民盟林,便是张氏祖坟所在地。在张澜先生留学日本的时候,64岁的父亲张海楼逝世,随后安藏于罗家沟的古楼山。后来张澜的母亲王氏安葬于此。张澜为父母撰写的碑文上记载了父亲的情况:“先考秀才公为吾祖扶九公之长子,原名文倬,更名本清,别号海楼。世居南充张观沟,少勤学,举秀才”。“耕读传人”的家风和父母的勤劳朴素影响了张澜一生,即使他身居高位,依然清廉质朴。
相传张氏祖坟原址的风水很好,因为坟前是玉带河,河的左边是印泥潭,河的右边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巨石,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上下重叠着,看上去像是一个官印,叫做印石,这一石一潭,搭配得匪夷所思。这雕嘴岩下的张氏祖坟,也被状若交椅的大山环抱,坟前的台地,如古代官员朝服上的围圈,远望重重叠叠的大山,恰似笔架,种种迹象表明张海楼的子女中必出一大人物。当然这些神秘的传说,其实是乡亲对先生的敬重而已。
祖坟的正前方是祭祀广场,整个广场以张氏祖坟为中心,半径大约30米左右,青石铺地,四周遍植青松、柏木。而且在张氏祖坟前方,有张氏字辈排序,张家字辈从张澜父亲张文倬辈排起,依次为“文—培—应—昌—永—绍—中—德—大—远—红—先”,结束后重新开头。此谱为旧时张家人吃清明会时议定,其中,“永”字后的字辈由张澜先生亲自排定。在这里,既可拜偈张氏祖先,参观古墓祖坟,瞻仰前辈先贤;又可沐浴春风,披着细雨,踏青游历,领略其中博大精深的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