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是指二十四史中的文献目录。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到清朝康熙年间编撰完成的《明史》为止,系统地按照皇家标准记录了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总所周知,并不是每本正史中都有文献目录。二十四史中只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其中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在袁世凯令下组织了清史馆负责编撰了我国最后一步纪传体正史《清史稿》,《清史稿》也有艺文志。需要注意的是从《汉书》到《宋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都是对自古以来所存书籍的记载,而明清两代的艺文志则是对所记录朝代当朝新产生的文献记载。[1]
广义来说,史家目录就包括了一切以记录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目录。这类目录除了包括史志目录之外,还包括比较著名的有《崇文总目》、《国史经籍志》等。
《汉书*艺文志》乃是班固于正史体例的独创。其目录是通过对著名的校勘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共同领撰的《七略》进行删减而得。史志云:“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作为史志目录的创始者,其作用与地位自不待言。班固的这种因循也受到了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痛斥,称其“因人成事,其自遂多。”但是做史岂有不因循的道理,史学家又非文学家,事必原创!《汉书*艺文志》对删增《七略》之处,都有详细记录,方便了我们今天一窥《七略》的全貌。正因为《汉书*艺文志》的重要性,自宋王应麟始,陆续有多位考证家对《汉书艺文志》进行了考证: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十卷、清王先谦《汉书艺文志补注》一卷、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六卷、清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等。
经过了东汉到南北朝长达六百年的历史《艺文志》空白期,到唐朝初建之时,由魏征、长孙无忌等领修南北朝历史及隋朝历史,而术业有专攻,《隋书*经籍志》则由魏征撰写,其书初由李延寿、敬播二人始修,且不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李延寿传》:“尝受诏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系梁、陈、齐、周、隋)。”最后经魏征之手删增而成。隋志因为其四部的划分,归类详实得当,受到历代目录学家的重视,充分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有人认为《隋志》的原型是梁阮孝绪的《七录》,也有人认为是《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后代研究此书的有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只存史部)。
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其中《旧唐书*经籍志》两卷,一般认为是通过对唐毋煚的《古今书录》,又名《四部都录》改编而来,但是毋煚生此书完稿于开元年间,遂导致唐开元之后的几百年文献史书无一记载,而无知简陋如刘昫辈,竟然任其付之阙如,毫无史家修史补缺之心。
欧阳修、宋祁等宋代文学大家所编,中有《艺文志》十卷,源本为《开元四库书目》。《新唐书艺文志》加入较多唐人自著书目,较《旧志》与其他史志目录而言,多了书名下所录作者小传,这也是承《汉志》书名下附识事略的遗风。
元脱脱等撰《宋史》,有《艺文志》八卷。宋代四修国史,每次修史皆有艺文志存世,并附小序。这就为脱脱等人占着茅坑不拉屎提供了方便,在北宋的文献记录上,根据四本史书艺文志所提供的材料,可谓是精益求精,但是在南宋淳熙之后,就根据陈骙《中兴馆阁书目》和张攀《中兴馆阁续书目》等草草了事,遂导致《四库提要》讥其书为“诸史志中之最丛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