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遗址,位于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南,南北长约600米,宽约500米,是一处重要的岳石文化遗存。清理出三叠城壕和夯土、墓葬、灰坑、窖藏、祭祀坑等诸多遗迹。史家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物标本,年代自龙山文化至汉代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便是位于祭祀坑底部的两片残缺甲骨文。它的历史年代,比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早三个世纪以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史家遗址的发掘为远古人类告别愚昧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那两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更是东夷故土的先人文明程度的有力佐证。
史家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家胡同,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京华、官学大院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八条,后恢复原名。曾居住者该胡同建筑整齐,房屋较好,多为大宅院,据老住户讲,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傅彩云)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内。胡同内51号院为章士钊先生故居。章土钊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1949年曾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北平和平谈判,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遂到香港。后又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随后全家也来到北京。开始住在东四八条朱启钤家,由于两家人口都比较多,居住比较拥挤。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探望章士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亲自出面解决章的住宅问题。章夫人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院,是一个三进院。章士钊认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将第三进分了出去。章士钊去世后,由他的家属居住。1984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胡同内55号院,大门影壁上有砖刻和亲王诗,两边还有对联。 在新中国解放的初期,作为水利部长的傅作义将军一家,以及部分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曾经居住在史家胡同32号院内,记录了爱国将领与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缘。在东四与东单之间并列着许多条整齐的长胡同,路东有一条叫史家胡同。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因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现为史家胡同小学。可是一查时间,不对了,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鉴于祠堂有时是在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习俗,除非史可法家庭是一个溯百年历史而不衰的大家族,才有可能以史可法先人的住家为地名,否则很可能是另一家姓史的住户了。这有待专家考证。,曾经居住在史家胡同32号院内,记录了爱国将领与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缘。在东四与东单之间并列着许多条整齐的长胡同,路东有一条叫史家胡同。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因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现为史家胡同小学。可是一查时间,不对了,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鉴于祠堂有时是在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习俗,除非史可法家庭是一个溯百年历史而不衰的大家族,才有可能以史可法先人的住家为地名,否则很可能是另一家姓史的住户了。这有待专家考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