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为开基创姓始祖的琅琊王氏,在秦末汉初与太原王氏分为两派后,发展到魏、晋时代,因为出了一个以孝行显的大孝子王祥和以友扬名的王览,成为名门望族。秦末汉初,因避战乱由频阳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迁居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的王元、王威兄弟,尔后分离,王威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遂为太原王氏始祖;而王元世居皋虞,便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便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于是,王吉便为琅琊王氏居琅琊临沂始迁祖。中经王吉之子王骏、王骏之子王崇、王崇之孙王遵(最新考证),均是汉代著名经学家。尤其是王遵(当时有三位王遵,笔者于卷二《传承世系人物叙述》中已作考证),历史记载他出身于五经博士,在汉光武帝刘秀时代任乐浪太守,官至中大夫,因讨伐叛逆王调立有战功,被封为义乡侯。至汉明帝刘庄时代,又受朝廷派遣,西方拜佛取经,并推算《周书异记》以佐证西方有佛。自此以后,琅琊王氏尊奉儒、道、释三教合一。由王崇经王昇(王遗)——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数代,至王融长子王祥,以卧冰求鲤孝敬后母朱氏的事迹闻名遐迩,加上以后被元人列入二十四孝之中,自此以后,琅琊王氏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一支,便被称为“孝感王”(取卧冰求鲤感天动地之意),简称“孝王”了;与此同时,随着王祥之孝而来的,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之友即兄弟友谊,这在二十四孝中是独树一帜的。于是,体现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的孝文化,便又称之曰“孝友文化”了。这里,笔者略作考证。关于孝与友,做为时代意识,古已有之。古文《尚书·周书》于《君陈》篇中写周成王发布策书,命令君陈继任周公姬旦的职务,勉励他继续执行周公制定的治国方略和治殷常法,施行德政,彻底改造殷氏,曾告戒说:“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周礼·地官司徒》则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孝友为六行之首次。这是最早提出的“孝友”理念,也即以后孔子大力倡导的孝悌。因此,孝友是中国古代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德育的标准之一。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周公死后,周成王命令君陈分居殷民,治理东郊成周,这样说:君陈啊,只有你具有美好的品德和情操,孝顺父母,恭敬上级。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能够移来从政了。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范畴了。《尔雅·释训》说:“善兄弟为友。”意思是说,兄弟亲善为友。由此可见,孝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中,早在周朝,就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