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东领袖孙策在偷袭许昌之前遇刺,伤势严重,不久而亡。孙策在去世前,召见了张昭等人,将其弟孙权托付给了他们[1]。据《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记载,“策临亡,以弟权托招,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孙策还对手下文武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之后,孙策命人把自己的印绶取来,交与孙权。当晚,孙策就去世了,从此东吴就进入了孙权统治的时代。说到这里,有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孙策为什么选择孙权作为他的接班人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就是年龄。孙策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他的孩子年龄自然都很小。在汉末乱世,把来之不易的江东五郡交给一个小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父死子继不行,那么只好兄终弟及了。孙策的同母弟弟一共有三个人——孙权、孙翊、孙匡。在这三兄弟之中,孙权年纪最大,其实也只有十七岁。那么,孙策的另外两个弟弟,年纪就更小了。所以,从年龄上考虑,只能选择孙权作为接班人。其次,就是孙权这个人确实不简单,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连曹操都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策在把印绶交给孙权时,对孙权说过这样一段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转》)。”在孙策眼中,孙权虽然不会领兵打仗,但是是一个能选贤任能的领袖,一定可以保住父兄的基业,所以他才会“以事授权”。
虽然说孙权是一个不错的接班人,而且这时的东吴也是人才济济,但是孙策的去世对孙氏在江东的统治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摆在孙权面前有两个很现实的问题。其一,虽然孙策占领了江东五个郡,但是并没有彻底肃清各州郡内外潜在的敌人,在江东的统治并不稳固。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为尽从”,就是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还有很多没有归顺的势力,特别是山越[2]等少数民族。对于这些尚未归顺的少数民族,孙权采取的办法是“镇抚”。对于愿意合作的,采取安抚的办法;对于负隅顽抗的,毫不留情,坚决镇压。其二,人心浮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孙权年纪太轻,威信不够,很多人不服他。不服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种是继续追随孙权,但是要观察孙权是不是值得效力的明主,对孙权的能力抱着怀疑的态度;一种是直接选择独立或是叛逃,就是不再效忠孙权了。前一种很好解决,孙权用事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