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烟台姜姓起源】:来源源于炎帝(神农氏,公元前 3216-前 3077),炎帝 6 世孙来公卒葬湖南茶陵,炎帝第 10 世孙榆罔居空桑在位 55 年后让位于轩辕(即黄帝),炎帝第 11 世孙为黄帝司徒的祝融,第 14 世孙为伯垂(共工),第 15 世孙为伯夷(四岳典三礼,掌四岳,受封吕,后裔以封国吕国为氏),第 49 世孙是姜子牙( 姜尚,又称吕尚 ),封于齐(今临淄),姜子牙的后代世袭齐国的国君,依次为: 齐丁公——齐癸公——齐献公
——齐武公——齐历公——齐文公——齐成公——齐庄公——齐僖
公——齐桓公——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齐景公——齐悼公——齐平公——齐宣公——齐康公,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第 60 世孙齐桓公,也叫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第 67 世孙为齐宣王,就是滥竽充数的那位国君,到第 68 世孙齐康公在位的时候被田和篡位,姜子牙的子孙后代被迫纷纷逃出临淄,康公率大部分子孙逃到烟台牟平附近,隐姓埋名,康公墓在烟台芝罘岛老爷山顶,墓今尚在。至第 76 世孙相伯于公元前 221 年为避秦始皇东巡天尽头,而向南躲避至通天岺深山齐东里隐居(今乳山市大孤山乡万户村),相伯有 2
子,永泰和永通,永泰居于万户村,永通居于峒岭村(乳山市徐家乡峒岭村),永通的后代今不可考。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姜姓由夹河下游公鸡岛(今烟台市区西)迁通天岭(今寨山)隐居,始皇三十七年,择此地定居,念先祖通天岭隐居历史取名峒岭。峒岭因此而得名。永泰为万户姜的始祖,永通为峒岭姜的始祖,永泰孙姜房(第 128 世孙)元朝被封昭武大将军,天水郡开国侯,葬于鲁宋里(即今天的山东乳
山市万户村,万户村得名源于姜房被封万户侯),元史里有姜房传记,姜房有九子六女。子姜思明袭昭武大将军。有元帅左监军和胶、潍、莒、密、宁海等洲总管万户侯的封号,相当于管辖现在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地区。姜思明之子姜天泽(第 130 世孙)从万户迁居峒岭村。此时万户姜人丁繁衍,日益庞大,可能逐渐代替了原来永通的峒岭姜而成为新的峒岭姜,万户姜占据了山东乳山万户和峒岭地区,成为姜家的主要往下繁衍力量。往下依次是姜彦孔(第 131世孙)——姜士通(第 132 世孙)——姜良 ( 第 133 世孙)——姜文聪
(第 134 世孙)——姜成仁(第 135 世孙)——姜学义(第 136 世孙)——姜士得(第 137 世孙)——姜起文(第 138 世孙)——姜安(第 139 世孙),姜安于明隆庆元年(1567 年)由峒岭村迁至山东海阳市现子口,姜安是海阳五疃姜家(现子口、台城、三角、下十字夼、台子)的始祖。姜安(字朝贵)迁海阳蚬子口村,弟朝阳迁槐树底村,三弟朝宗迁莱西水沟头后庄扶村。
【莱阳姜氏家族】:世代为文化望族,始祖姜义由元朝末年自宁海州(今牟平)徙莱阳,占籍南门里杏坛坊。
七世:姜淮(1470~1540),殖德名于乡,以御寇功拜怀远将军。八世:姜珙,字贡之,号韫石,例贡太学生。
九世:姜良士(1553~1623)(姜埰祖父), 字汝循, 号养吾, 邑廪生, 门人进士宋继登。私谥康惠先生。原配赵氏, 继配招远李氏, 凤阳府知府李楝长女, 李楝孙李笃培庚戌会魁有文名, 负清誉, 以方正闻于世,姜埰称表伯。
十世:姜泻里(1583~1643), 字尔岷, 号汉州, 邑廪生, 累封征仕郎,礼科给事中, 崇祯癸未守东城, 清兵攻陷力战死, 恤赠光禄寺卿, 谥忠肃, 赐祭葬, 事载《明史》。 配杨氏,扬州江都县丞贡士杨希齐女。生四子:长子姜圻(贡生)、仲子姜埰(进士)、三子姜垓(进士)、
四子姜坡(廪生)。姜圻居莱阳大梁子口村, 后迁莱阳汪家夼村。姜埰、姜垓居苏州市、宣州市。姜坡居莱阳城南五华里处姜家庄村, 后人分居莱阳半坡村、涝泊村等。
十一世:姜坡(1620~1643), 字如坡, 郡廩生, 居姜家庄村。崇祯癸未
(1643)二月莱阳城破, 随父泻里殉邑难, 年二十四岁。赠翰林院待诏五经博士, 乡谥孝烈先生。
十二世:姜审节,字孝问,郡增生(廪生超编的人数)。
十三世:姜本致,字仲远, 号整庵, 审节次子, 增生。乡试十八次荐卷七堂, 备四文, 名重一时, 春秋两试中式, 出其门者十有一人。十三世:姜本敏,字季恭,号慎吾,审节四子,郡增生。以子贵敕封修职郎,沂州府蒙阴县教谕。
十四世:姜茼,字美素,号苏园,贡生。正黄旗教习,蒙阴县教谕,沂州府教授(官七品),乡谥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