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北王绪一位曲氏宗亲珍藏的 《家谱》记载:“北王绪曲氏历代宗亲据传说老祖先系由小云南迁来”。村口的碑刻记述:“据传,公元六零四年唐太宗东征时部下两王子分南北建有两处临墅。后来梁姓由小云南迁此,以位于北王墅周围取名北王墅,后演音为北王绪。”二者可互为佐证。 村中心一所民宅墙边有一棵古槐树,相传树龄已有六百余年,想必是当年移民先祖为怀念“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栽植的。距古槐树不远处有一眼水井,相传系彭姓先民开挖,名“彭家井”,把北王绪村分为“彭井子”和“西庄子”两部分。二十余年前用上了自来水,“彭家井”亦被用混凝土封盖。 北王绪及周边村庄共同拥有一座庙宇,称为“峰埠顶庙”,又称“顶子庙”,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庙宇连同诸神塑像荡然无存,现正由蔚阳公司为主出资修复,规模宏伟。“峰埠顶”,以山上有一座古烽火台而得名。 北王绪村中居民,彭、刘、杨、宋、梁姓入驻较早,通称“坐地户”;曲、王二姓迁入较晚,但后来发展成为 大姓。现村中三千余居民中曲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以王姓为大。 曲氏族人珍藏的族谱、家谱、宗谱(神纸)及谱书等均在文革中被强制焚毁(据说烧了一天都没烧透)。属于本族姓的祖祠(先祖堂),连同先祖墓碑碑刻等等亦被砸毁。 北王绪曲姓族群有七个支系,即:大一甲、六甲(因族强势大而排居二位)、三甲、五甲(二、四甲无后嗣)和帮一甲、又一甲、串三甲。前六甲血缘相近,后三甲据说是从其他族群后迁入的外来户。
1、吃亏是福,自己的路自己走。 2、孝在当前,莫要子欲孝而亲不在。 3、本分做人,踏实做人。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5、晚辈必须尊重长辈,弟弟妹妹听哥哥姐姐的话 6、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7、自尊、自强、自立 8、珍惜生命、爱护自然 9、尊老爱幼、勤奋好学 10、老老实实做人、勤勤奋奋做事 11、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12、天下作伪是最痛苦的事 1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14、百善孝为先、诚信为本、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15、诚实、善良、孝顺、宽容、有责任心 16、孝为先、和为贵、诚待人、亲持之 1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1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才 19、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0、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山东荣成曲氏字辈:“福作文明显荣光衍世昌家庭盛武业国恩庆寿长”。
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
山东淄博曲氏字辈:“永延福庆克继经文学志建修怀殿恒兴”。
山东博兴曲氏字辈:“有文大得正从鸣国克元景尚帮宝毓宗锡兆维培勇庆之宪春承骏士懋华秉元师贤秀伯嘉树晓宏耀光金绍志锋焕瑞清蔚振泽荫”。
山东济南曲氏字辈:“吉业传家茂诗书延作长敬明致道立广远庆云”。
山东宁海曲氏字辈:“成德永绍宗长昭圣学宫”。
山东北王绪曲氏字辈:
大一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云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国、开、存、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
六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
六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
三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永久”;
五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生玺作庆益洪建俊”;
又一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
山东蓬莱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牟平曲氏字辈:“汶蒡士柾廷文訒显龄大作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山东烟台曲氏字辈:
一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晋养大山月复敦世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祖业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二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津养大山月复敦式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人多昌盛谨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锡福曜”。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
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龄登肇广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曲家庄支派:“华永国元获世福受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观里村支派:“田祖新允树伊辰文鸣龄光云登作声继际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
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 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
§曲环,唐代安邑人。曾任果毅别将,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
§曲端,北宋人。官宣州观察使,汀原路将,渭州知州。
§曲枢,元朝西域人。曾任太子太保,太子詹事,平章军国重事,集贤大学士,大司农,崇祥院,天台事,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詹事院事,典医监事,封应国公。
§曲廉,明朝县官,曾治理水患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