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源流一

源于 姬姓,出自 周文王裔孙仲峬的 封地,属于以 封邑名称为氏。据 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 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 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逝世后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 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正宗。

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子姓,出自 商汤王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 左传》记载, 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孙一直沿袭下来。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姬发把殷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樊氏家族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须,字子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后人。史称子姓樊氏。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樊人,亦称樊缨、鞶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樊,马大带也。”钖,就是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物,走动时会发出悦耳声响;繁,就是束马的腹带;缨,就是挽马的颈革;都是用来辂马的带饰与工具。实际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为君王驾御马车的小吏。

在樊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樊人氏,后省文简化为樊氏。

源流四

源于 古巴人,出自汉朝时期巴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上古时期, 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地区,后迁徙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以巴廪君为首领,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郑氏这五个姓氏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史称古巴国,国人称巴人。古巴国在夏王朝时期称“巴方”,在商王朝时期称“巴奠(甸)”。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亡于战国中期,约有八百年历史。秦国灭巴国之后,故巴国五个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后取谐音汉字“樊”为姓氏,称樊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历史、文物专家 李学勤考据,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   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包括混入赢姓、子姓、姬姓的部分樊姓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 长阳 西北)。

源流五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樊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六

出自三国时期,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樊庄村。

迁徙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此时樊姓人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精锐。后兵败,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族人大都西逃郓城,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

发展

樊姓发祥于河南济源。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

在长期的繁衍播迁中,樊姓逐渐人丁兴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两个:一个是南阳郡,一个是上党郡,治所秦时在今山西壶关,到西汉时移治长子(山西)。自战国至西汉期间,在河南的尉氏、陈留、新野、唐河、泌阳、新蔡、平舆、汝南、正阳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阳樊姓一族,迅速发展壮大成南阳郡大姓。西汉末、新莽初,南阳大庄园主樊重富可敌国。 

与此同时,北迁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仍乘借南阳樊姓皇亲的余威壮大势力。如南朝梁的樊方兴及其子孙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门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闻;上党郡还有一支樊姓族人,他们迁往北猗(yi)氏,以北齐樊进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荣势。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曾西游大食国(今阿拉伯),把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清代时,樊姓已广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为众,三省樊姓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区都有樊姓人居住。


0.1148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