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个)堂号,而且同一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用一个堂号。
2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颍川陈、陇西李、赵郡李、中山刘、太原王、琅玡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
3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来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言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流芳。如“四知堂”、‘“三省堂”等。
4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5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诫训勉后代子孙。如陈氏“义门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