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仪(前?~309年),战国时期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3、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氏宗亲点击加入张氏总群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星星”命名。
4、张飞 (?~27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5、张择端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6、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7、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台公、无竞居士,晚年字号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称张香帅,谥号文襄。大学士、军机大臣、封建大吏。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主要奠基人,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下载 APP
张姓的起源与发展
周爱国
周爱国
家文化的高低就是我们及孩子今后生活与事业的高低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
11 11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主要作品
张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乡人董金鉴说:“先生本世家子,年五十遭国变,杜门谢朋好,著书等身。”
他自己在六十岁时也自称:“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古今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 》、《<大易>用》、《史阙》、《<四书>遇》、《陶庵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奚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此外还有《夜航船》、《张子诗秕》、《茶史》、《陶庵肘后方》、《石匮书后集》、《明纪史阙》、《馆琅乞巧录》、《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等等,他还参与编撰了《明史纪事本末》、《会稽县志》。他的著作主要分为史学著作、经学著作、散文著作、诗歌等几类,其中尤以散文创作闻名,享有“小品圣手”之誉。张岱散文,内容极为丰富,粗略归纳,大致可以分作以下四大类:
史传散文
以《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古今义烈传》、《史阙》等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作品为代表。张岱是大史学家,其史学著作不但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极强的文学性,“统腐《史》《世说》为一家之言”,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上述诸作中的绝大部分人物传,特别是《石匮书》及其《后集》中的“石匮书曰”,都可以作为优美的议论散文来读。
回忆录
以《陶庵梦忆》、《快园道古》、《西湖梦寻》为代表。这三部作品均为甲申国变(1644年)后,作者国破家亡时“追忆少壮秾华”之作,作品意绡苍凉,都充满了极为浓郁的感伤意味,读之“如历山川,如睹风物,如瞻宫阙宗庙之丽,《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
游记和园亭记
以《琅嬛文集》为代表。 这是作者精选之作,又经友人王雨谦“痛芟雠校,在十去七”的各类文章的精选本。全书包括序、记、启、疏、檄、 碑、辨、制、乐府、书牍、传、墓志铭、跋、铭、赞、祭文、琴操、杂著、颂、词诸体。除琴操外,体裁与一般明人小品集相似,创作时间自少壮至暮岁,近六十年。
人物小品
以《琅嬛文集》收录最多,主要是其中传记和墓志铭两类。
当然,任何分类无疑都是相对的。历史散文中的传记文,少数近似人物小品;回忆录中,不少就是小品;文章不外记人、记事,游记中也离不开人与事。以上分类,只是大略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