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旧宅位于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保存较好的有五宅合一的“五连院”、四宅合一的“四连院”等。
张氏旧宅从清乾隆末年开始修建,至清同治年间才基本完成,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珍品。张氏旧宅的四周有夯土墙围绕,宅内每个院落布局大体一致,由院门和东、西厢房及上房构成,为“四合院”式建筑。其中,上房面阔三间,屋脊上饰有飞禽走兽;厢房面阔五间或六间,为单面建筑,与相邻院落的厢房共用一面后墙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撰文
德里村位于洛宁县城南二十里金门川涧河西岸,村东有洛南大渠穿过,流水潺潺,渠东有竹园百余亩,风景宜人;东临涧河和寨根村、金门寨遥相对望。村西为纱帽岭,西南为纱帽山;村南为张氏祖茔和惠家村相邻;村北有民国时期河南省第二十七补充兵训练处遗址。
德里村原名北里村,自古以来为金门川所属之地,自东周至北魏初属宜阳县之西境。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门县,治所金门城,属宜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北魏至东魏时期隶属金门县,北周至隋朝时期为熊耳县所属,唐宋时期为永宁县太平乡所管辖,自元以迄明清、民国初期,隶属永宁县王召里。北宋初年,江州义门陈氏一支迁入,元朝时陈氏为北里村大户。元朝末年,关中战乱,张氏始祖仲文公与党氏携子贵公避兵东迁河南府永宁县,定居邑南金门川北里村,明洪武年间,始祖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遂归故里同州雁羌,省亲祭祖,不幸病逝,葬于雁羌。祖母党氏逝后,贵祖葬母于村西南纱帽山下,德里张氏祖茔以祖母党氏立祖,为张氏始祖。二世祖贵公与陈氏联姻,贵公所配乃长者陈仲武之女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贵祖四子,分为四门,开宗立派,繁衍生息,子孙昌盛。自元末到明朝中期,张氏家族一直居住在祖茔以北一大片窑洞中,后繁衍日众,逐渐由南向北发展,到明末时期,已经形成基本格局,张氏四门居南寨,张氏三门居北寨。明朝时期,世称“南坟北村”。南边为坟称“张坟”,北边为古村称“北村”, 即北里村,因村方位在北故名,至今犹称“北村”。
11德里村张氏始祖墓
简介
白河古民居(张家大院)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友爱村七组,宅院分上、下两院,相距300米左右。均建于清中期,两院座东北、向西南,座落在界岭河畔,汉白公路对面。
下院宅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为两幢各一进三座院落,两墙相距80几分,形成正文形整体,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分为大门、前庭、中堂、后室,甬道及两个天井,两侧有厢房。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房屋以西至5间两设封风墙,院外观看,封火墙木林立,飞檐以龙、凤等为主要造型,简洁别致栩栩如生。檐下施水 墨彩侩,回廊、栏杆、窗棂均为镂雕,大门为石雕门坊,额题“振否鼓家”四字。大门两侧高3。64米的石门壁上,左雕刻“两岸绿杨一湾芳草即此是江陵胜概”,右侧为“庭前孝养门内出声何处访珂里名家”等30字楹联。南方一幢建筑风格与北幢大致相同,中轴线从西向东依次分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庭、天井后堂。前厅两侧的厢房为青石磨制的圆型门洞,门楹、窗棂均为镂雕。门额为“树德务滋”四字,中庭石雕门额四字为“孝友世家”,檐下水墨彩侩。
历史
白河县现遗存民清古民居二十余处,其创建者为湖广移民及当地财主。这些古民居建筑规模、风格等各具特色,现有十余处古民居大貌较为完整,木雕、石刻饰品丰富,图案精美。卡子镇界岭张家
大院和桂花黄家大院已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