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张氏旧宅位于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保存较好的有五宅合一的“五连院”、四宅合一的“四连院”等。

  

  张氏旧宅从清乾隆末年开始修建,至清同治年间才基本完成,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珍品。张氏旧宅的四周有夯土墙围绕,宅内每个院落布局大体一致,由院门和东、西厢房及上房构成,为“四合院”式建筑。其中,上房面阔三间,屋脊上饰有飞禽走兽;厢房面阔五间或六间,为单面建筑,与相邻院落的厢房共用一面后墙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撰文

  

  德里村位于洛宁县城南二十里金门川涧河西岸,村东有洛南大渠穿过,流水潺潺,渠东有竹园百余亩,风景宜人;东临涧河和寨根村、金门寨遥相对望。村西为纱帽岭,西南为纱帽山;村南为张氏祖茔和惠家村相邻;村北有民国时期河南省第二十七补充兵训练处遗址。

  

  德里村原名北里村,自古以来为金门川所属之地,自东周至北魏初属宜阳县之西境。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门县,治所金门城,属宜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北魏至东魏时期隶属金门县,北周至隋朝时期为熊耳县所属,唐宋时期为永宁县太平乡所管辖,自元以迄明清、民国初期,隶属永宁县王召里。北宋初年,江州义门陈氏一支迁入,元朝时陈氏为北里村大户。元朝末年,关中战乱,张氏始祖仲文公与党氏携子贵公避兵东迁河南府永宁县,定居邑南金门川北里村,明洪武年间,始祖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遂归故里同州雁羌,省亲祭祖,不幸病逝,葬于雁羌。祖母党氏逝后,贵祖葬母于村西南纱帽山下,德里张氏祖茔以祖母党氏立祖,为张氏始祖。二世祖贵公与陈氏联姻,贵公所配乃长者陈仲武之女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贵祖四子,分为四门,开宗立派,繁衍生息,子孙昌盛。自元末到明朝中期,张氏家族一直居住在祖茔以北一大片窑洞中,后繁衍日众,逐渐由南向北发展,到明末时期,已经形成基本格局,张氏四门居南寨,张氏三门居北寨。明朝时期,世称“南坟北村”。南边为坟称“张坟”,北边为古村称“北村”, 即北里村,因村方位在北故名,至今犹称“北村”。

  11德里村张氏始祖墓


张氏先祖世代积仁积德,每遇灾荒之年,赈灾放粮,救济百姓,以故乡人感恩,称北里村为德公所居之里,故称“德里”。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诰封为“德里村”,并下圣旨建坊旌表。



德里村张氏祖茔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二日张霦 张霨 张震 等《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云“咸丰七年(1857年)张仁台新摄永篆,阅邑志,见生先祖中丞士益散粮赈饥,活人甚广,金邑侯(明嘉靖年间永宁知县金汝砺,常熟举人。)建坊于村,旌为德里,循例免其子孙各杂派,设祀乡贤,并祀忠义。”



德里村张氏故居二门

德里村由南寨和北寨两个古寨组成。南寨,为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即世称德里城,清朝相继重修,至今南寨西崖根犹称“城后头”,遗迹尚存。南寨之南有张论故居,三进院落,相传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故居东南有花园和养鱼池,遗迹尚存。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张中丞故宅:张中丞讳论,字葆一,明天启时(1621--1627年)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桓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1995年夏我在德里北寨发现一奇石,经考证,此石为张论故宅遗物,应为故宅大门石鼓底座残石。遗石上面有文字,曰:“明万历四十年,本宅兵部观政,安石铭曰:…质惟琮尔,… 阀阅邛颙,… 以介子”之语。



南寨原有张氏家庙一座,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其子张鼎延清顺治年间重建,旧址今不可寻。



德里村张氏家庙

南寨村南有清嘉庆武举张虎甲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据《洛宁县文化志》所载“张氏旧居为清康熙初年(1661年)张佑延所建。”乾隆年间重修。三进院落,从大门到后院共十三道门,宅院设计合理,建筑精致,砖雕木雕,惟妙惟肖,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八十年代尚保存完好,九十年代以来后宅上房毁于火灾,前院门楼年久失修,木雕尽毁。故居原悬挂有清嘉庆年间匾额四面,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年)武举张虎甲立,文物价值颇高,今存“武魁”、“鹏翔高骞”、“春酒介曶”匾额三面。故居东有菩萨庙一座,年代久远,相传为宋代所建。世传为明四川巡抚张论之母朱氏烧香祈祷之所。现将所存匾额予以介绍:

“春酒介曶”匾

上款:恭祝大德望心传张老太翁八旬荣寿

姻晚程三门张氏十世张平延墓碑

张虎甲故居之东大路通衢之处,原有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所建 “旌表张暊妻马氏节孝石坊”一座,为张暊妻马氏,庠生太乙、持松之母所建的石牌坊,解放后被拆毁。按:张暊为张虎甲伯祖父。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人物志 列女志 节孝传】:“儒童张暊妻马氏,庠生太乙持松之母,年二十六,暊殁,事舅姑遵内则,沉静寡言,跬步必以礼,教二子虽盛暑不辍,如严师焉,守节四十三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建置 坊表】:“张暊妻马氏节孝石坊,在王召里德里村,嘉庆元年建。”

村北有关帝庙一座,为明四川巡抚张论所建,庙中原有一张五色石贡桌,相传为张论从四川运来。

  

  1.jpg

  简介

  白河古民居(张家大院)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友爱村七组,宅院分上、下两院,相距300米左右。均建于清中期,两院座东北、向西南,座落在界岭河畔,汉白公路对面。

  下院宅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为两幢各一进三座院落,两墙相距80几分,形成正文形整体,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分为大门、前庭、中堂、后室,甬道及两个天井,两侧有厢房。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房屋以西至5间两设封风墙,院外观看,封火墙木林立,飞檐以龙、凤等为主要造型,简洁别致栩栩如生。檐下施水 墨彩侩,回廊、栏杆、窗棂均为镂雕,大门为石雕门坊,额题“振否鼓家”四字。大门两侧高3。64米的石门壁上,左雕刻“两岸绿杨一湾芳草即此是江陵胜概”,右侧为“庭前孝养门内出声何处访珂里名家”等30字楹联。南方一幢建筑风格与北幢大致相同,中轴线从西向东依次分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庭、天井后堂。前厅两侧的厢房为青石磨制的圆型门洞,门楹、窗棂均为镂雕。门额为“树德务滋”四字,中庭石雕门额四字为“孝友世家”,檐下水墨彩侩。

  

  

  历史

  白河县现遗存民清古民居二十余处,其创建者为湖广移民及当地财主。这些古民居建筑规模、风格等各具特色,现有十余处古民居大貌较为完整,木雕、石刻饰品丰富,图案精美。卡子镇界岭张家

  大院和桂花黄家大院已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0.086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