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张氏墓园地处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境内,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祖墓。墓园占地面积25亩,张学良的高祖张永贵、曾祖张发、祖父张有财等均葬于此。门楼上“张氏墓园”为张学良先生亲笔题名。2000年6月,张氏墓园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张氏墓园位于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境内,占地面积25亩。张学良高祖张永贵、曾祖张发、祖父张有财、二伯父张作孚均葬于此。传说张学良祖父张有财年轻时嗜赌成癖,1888年,张有财因输钱不给被打死,因家境贫寒,只用薄棺装殓,丘于荒碱滩上,汛期被水冲出四里左右,张有财之子张作霖与堂弟张作福用绳顺水往回拽棺材,拽到水浅之地,两人因无力了,就回家找人,准备重新安葬。待找人来发现水已落,棺材沉入泥土中,于是就地培土成坟。人们说这是张有财自选坟地。1912年张作孚在镇安任预警总长,在讨匪中阵亡。张作霖将其运回老家东风镇安葬。经风水先生察看,认为张有财之墓处在“龙脉”上,所葬之处正为“龙脊”,定主后人富贵即将张作孚亦葬于“龙脊”上,并将墓地四周建了墓地围墙。之后,张作霖便飞黄腾达,官升中华民国海陆大元帅。“九一八”事变后,墓园被日本人所毁。解放后,东风镇政府先后两次共投资300万元,重新修建了围墙、门楼等设施。门楼上“张氏墓园”为张学良先生亲笔题名。[1]明张氏家族墓出土于西安高陵县院张村北西光园区,墓群里发现约5樽色彩鲜艳,图案完整的彩绘漆棺。西安发现罕见明代中晚期家族墓,出土文物精美,是研究明代家族墓葬制度、艺术及断代的难得资料。墓群里发现约5樽色彩鲜艳,图案完整的彩绘漆棺。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介绍,防止漆棺彩绘褪色朽坏是文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难题。

  

  墓群主人中有明代藩王秦王大管家

  

  据了解,该家族墓位于高陵县院张村北西光园区内。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此地已发现19座古墓,出土墓志4方,买地券1方,通过墓志、买地券和墓门题刻可确认属于张氏家族的墓葬11座,能够与墓志对应的8座,分别为张栋兄弟4人和其叔父以及3位子嗣的墓葬。墓群内发现相关石刻匾,匾上刻有忍冬纹外框,框内阴刻墓主姓氏,分别为“孺人亢氏幽堂”、“明秦藩知印三槐张公配孺人马氏继配孺人亢氏李氏幽堂万暦三十六年十一月吉日立”、“孺人马氏幽堂”。据介绍,明秦藩知印即明代秦藩王府管印章的大管家,官位不高。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他推行分封制,将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其次子朱樉(shǎng)被封为秦王,位列诸王之首,藩王府设于西安。石刻匾文中的张三槐名张栋,别号三槐,世代居住在高陵,生于嘉靖1535年,卒于万历1585年,有夫人马氏、亢氏、李氏,共有三个儿子张应祯、张应祥、张应龙。

  

  出土明代石室墓陕西罕见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介绍:“张氏家族成员中虽然并无高官,最高品级也不超过7品,但因世业农贾,家境富裕,所以其墓葬构筑十分讲究。陕西地区明代中晚期墓葬一般多为土洞或砖券,包括明秦藩郡王、县主墓葬也为砖券,而张氏家族墓虽然规模不大,但全带有仿木构雕刻的门楼,精雕细琢。而且,明代石室墓在陕西地区本就少见,带有仿木构石雕刻门楼的石券墓此乃首次公布”。据介绍,明秦藩知印即明代秦藩王府管印章的大管家,官位不高。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他推行分封制,将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其次子朱樉(shǎng)被封为秦王,位列诸王之首,藩王府设于西安。石刻匾文中的张三槐名张栋,别号三槐,世代居住在高陵,生于嘉靖1535年,卒于万历1585年,有夫人马氏、亢氏、李氏,共有三个儿子张应祯、张应祥、张应龙。

  

  出土明代石室墓陕西罕见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介绍:“张氏家族成员中虽然并无高官,最高品级也不超过7品,但因世业农贾,家境富裕,所以其墓葬构筑十分讲究。陕西地区明代中晚期墓葬一般多为土洞或砖券,包括明秦藩郡王、县主墓葬也为砖券,而张氏家族墓虽然规模不大,但全带有仿木构雕刻的门楼,精雕细琢。而且,明代石室墓在陕西地区本就少见,带有仿木构石雕刻门楼的石券墓此乃首次公布”。东区完整的家族墓园布局的发现也是此次发现的重要收获之一。品字形分布的家族墓葬符合明代家族墓的布局规律,是我国古代墓葬昭穆制度的反映,而明代长方形家族墓园的发现则是此前所罕见,且墓园规模结构与买地券记载基本吻合。石券墓的墓葬形制和完整的墓园布局皆为明代墓葬制度的研究增添了珍贵资料。张氏家族墓另一项重大收获就是出土了基本完整的彩绘漆棺。已提取了3幅漆棺,正在发掘的西区至少还有2具漆棺彩绘应保存较好,正等待提取。已提取的漆棺棺板上绘制有凤凰、牡丹、仙鹤和池塘小景等图案,色彩鲜艳,图案完整,且漆棺年代明确。明代墓葬全国皆时有发现,尤其是各地明藩王墓的已发掘不少,但漆棺大多朽毁不存。张氏家族墓彩绘漆棺保存如此完好且成批出土,实属考古史上罕见。今后,如何清理这些漆棺中的遗骸,并科学合理的保护这些漆棺彩绘不至于褪色朽坏,是文物保护工作上面临的难题。1月19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高陵县院张村明代张氏家族墓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共出土锡器16件、青花瓷器11件、银戒指1枚、铜钱10枚以及买地券1方。

  张氏家族墓地可分为东、西二区,根据墓志和墓门阑额题刻可知,西区墓地设置年代当不晚于隆庆三年(1569),东区墓地当为万历三十六年(1608)置。有三具木棺保存较好(现棺盖未揭),头挡板均绘牌位,其余各面绘有牡丹、莲花、凤凰、孔雀、仙鹤等精美图案。专家表示,院张村明代张氏家族墓是研究明代家族墓葬制度、艺术及断代的珍贵资料。

  相关学者表示,目前我国对明代墓葬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高陵院张村张氏墓葬发掘和出土的文物均是研究明代家族墓葬艺术及断代的珍贵资料,尤其对于研究明代墓葬制度的时代特征、形制、夫妻合葬的习俗、棺椁的结构尺寸以及墓园的排列、布局和规模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11

  1.jpg

  张煌言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举人,文学家。

  

  历史沿革

  明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江沿海。官至兵部尚书。永历十三年(1659)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攻南京。抗清坚持19年。伪清康熙三年(1664)兵败,隐居南田悬岙岛(今象山县南),不久遭捕,被害于杭州弼教坊,葬于西湖南屏山麓荔枝峰下。伪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1966年底墓毁,1983年于原址原样修复。墓呈圆形,砖砌,两侧为同时殉难的罗子木、杨冠玉及舟子墓。墓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狮等。墓左前方有张苍水祠堂。

  文革其间遭破坏,坟墓和碑石皆被捣毁,直至1983年才得以修复。

  

  碑文

  伪乾隆四十一年,虏酋弘历谥张煌言为“忠烈”,墓碑书“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

  

0.0997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