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段段的经历,那些难忘的亲恩情义厚重如山。每当想起已故的外公,我都会鼻头发酸、泪珠滚动。慈祥本分的外公是那个年代最朴实的一个印记,这个印记给我无尽的怀念和薪火不断的信念。
我对外公外婆感情很深。他们在37年前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我的妈妈。我不记得妈妈长什么模样,那时我只有3岁。在我5岁时,我随父亲到了陌生的武汉,在我离开他们的前一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外公对我说了两句话,他说:“孩子,今后无论你到了多么繁华的地方,多么富贵,也不要忘记你的根在这翠竹遍布的山村,无论你说别的什么语言,也不要忘了你的家乡话。”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这两句话,这也是至今我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对家乡话没有忘却的原因。我在姑爹姑妈家住了10年。外公外婆把妹妹抚养到12岁。记忆中第一次对外公深刻的印象是在我妹妹12岁时来到武汉上小学6年级,外公挑着扁担,一担大米,一担家乡特产品来到后妈家。他黝黑的脸上淌着汗水……之后我便几乎每半个月的周末都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往返于姑妈与后妈家,来看望照顾我的妹妹,帮她洗头发、洗衣服辅导她学习。后来,在我18岁那年,我和哥哥妹妹被后妈赶出家门,我们三姊妹同甘共苦,那时的我很苦,照顾管教妹妹,承担所有家务,自己还得上大学读书,半工半读,每周有三个晚上得去别人家做家教,挣的钱贴补家用,哥哥每个月只有450元,加上我的300元,我们三姊妹就这样过了几年。在那几年,我和妹妹每个月都会给二老写几封信,问候着、思念着、牵挂着。那时的我泪往心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