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徐氏始祖陵,也称、大墩、六里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于“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关于郯城县为什么称“东海郯城”?查阅一下史料便可明了。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订的《郯城县志》载:“郯城县唐虞时为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郯子国……秦易封建为郡县,以是城为郯郡地。汉改为东海郡,置县十二,治郯县。……东汉分东海郡,置琅琊国,东海领县六。晋,东海郡领县三,皆治郯县……”由此可见,至少在西汉时期,郯城县就属东海郡地,且长期为郡、县的治所。因此,宋代学者在修订《徐氏宗谱》记述郯城时,冠“东海”二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徐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辞海》关于“徐”的第三义项解释为:“古国名。亦称徐夷或徐方,东夷之一,……在东夷中最称强大……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为吴国所灭。”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在其专著《东夷杂考》中也说:“徐夷所处一带,北邻大彭、郯、莒诸国,东南与淮夷毗邻。在商代时,一度强大到威胁成汤播迁。在周穆王时,徐偃王的势力强大到几乎席卷东南,弄得穆王也只好半公开的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可见当时徐国的影响及势力之大。而关于早期徐国的地理位置和活动范围,山东省学者李常松先生曾有专文考证:“古代徐国,人们习惯认为它一直处于徐州一带。而临沂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徐子氽鼎等却以确凿的证据证明,西周早期徐国原位于今蒙山西麓的费县、平邑一带。位于今徐州一带的徐国,是西周中期徐人南迁后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