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官邸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松江西路155号,吉林市西关宾馆院内。东距第二松花江200米,南距温德河与松花江交汇处600米,西约2.5公里为西团山。地理坐标:北纬43°48′53.5″,东经126°31′31.3″,高程205米。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作相官邸建于1927年。原为张作相在吉林主持自来水厂工程时修建的一栋办公楼。后因其亲历亲为,经常深入水厂建设工地,并吃住在这里,其后被称为“张作相官邸”。
该建筑由天津商益利洋行经理艾德满、工程师施佗尔西以及国人周炳卿等人共同调研、设计。钢筋水泥结构,有地下室一层,地面建筑三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第三层只有几个房间,其余均为阳台,楼顶西南角建有一座八柱砖石结构的圆亭,具有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造型美观大方,工艺考究精湛,具有防震、隔音等特点,是民国年间吉林城内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1962年,西关宾馆将原楼顶圆亭拆除改建成会议室。20世纪90年代,此楼又被改造成浴池,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07年重新公布为省文保单位后,浴池停用,该建筑闲置。2011年,拆除了三楼增建部分,恢复了楼顶原貌,并对地下室进行了改造,恢复门窗样式。恢复后的建筑准备作为西关宾馆的接待展示中心,拟展出吉林市的历史、自然、民俗文化等,目前尚在筹建中。
张作相(1881年—1949年),泥瓦匠出身,辽宁义州人。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的结义兄弟,东北军政要员之一。1924年4月,任吉林省省长兼东三省保安副司令。1928年末东北易帜,出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代理东北边防司令长官。1945年抗战胜利后,历任国民党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等职。1948年9月15日,辽沈战役中于锦州被中共军队俘虏,释放后护送至天津。解放前夕拒赴台湾。1949年4月19日于天津病逝。
张作相作为奉系军阀之要员,近代吉林乃至东北的重要历史人物,曾为吉林省的市政、教育、铁路建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诸如,修建自来水厂、创办吉林大学、铺设吉海铁路等。特别是东北易帜后,在协助张学良主政东北,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主张东北自治等问题上,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民族气节。全国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赴台之邀,成为中共十分重视的统战对象。官邸作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不仅是张作相出任吉林省政府主席期间施政之历史佐证,而且为研究吉林民国史、近代城市建设史、奉系军阀史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三、张挥公58世仲公
张挥公58世仲公,孝友堂始祖。张仲生活在周宣王在位时期(前827—前782年),距今2800多年。作为张姓历史记载第一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得到了张姓祖先的认可,如东汉《张迁碑》记载:“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碑文中将张仲作为张氏祖先。
四、张挥公78世张开地公
张挥公78世张开地公。张开地,战国时期韩国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曾在韩国担任官职,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与儿子张平“五世相韩”。
五、张挥公80世,开地公之孙汉朝开国三杰张良
张挥公80世,开地公之孙汉朝开国三杰张良。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1]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六、张挥公119世韶关宰相张君政
张挥公119世韶关宰相张君政。唐朝开元时期名相、文学家文献公张九龄之曾祖父,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张子胄之父。君政曾任韶州别驾。
七、张挥公122世,君政之曾孙,唐朝宰相张九龄
张挥公122世,君政之曾孙,唐朝宰相张九龄。韶关人,创写千秋金鉴录。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八、张挥公140世上杭南宋中宪大夫张化孙公
张挥公140世上杭南宋中宪大夫张化孙公。张化孙是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22代孙,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第18代孙。张化孙(1175-1267),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
九、张允伸
张允伸(785年—872年3月8日),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世代仕于幽州军门。曾祖张秀,官至檀州刺史。
张允伸初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周綝去世,张允伸被军中推举为卢龙节度留后,并获朝廷准许,加职右散骑常侍。同年,张允伸获授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工部尚书。其后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庞勋起义后,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张允伸任卢龙节度使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十、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赠司徒,谥号文定。
简介
“张氏风筝”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增加了“风力机构传动装置”,将千百年来传统风筝的静止画面变成会活动的画面,给传统风筝赋予以了新的生命,增加了趣味。
1、材料的选用:
(1)风筝骨架以传统的竹材为主,但对竹材的选用上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有三至五年生长期,密度好,有很好弹性,竹节要长,挷扎线以细线或麻为主。
(2)蒙面材料以洋纺绸、丝绢、薄尼龙绸,但事先必须经上浆处理。
(3)绘画颜料:根据风筝题材大小不同,可选用炳烯、品色(碱性染料)萤光色等。
(4)因增加了机械传动装置,在材料选用上又增加了一些铝合金,铜或不锈钢薄板、各种金属丝、胶木板等。
(5)粘结剂主要采用优质白乳胶、502、AB胶、万能胶等。
2、主要工具
劈竹刀、各种刀剪、各种锯、酒精灯、各种钳子、台虎钳、各种锉刀、手电钻、台钻、绘图仪器等。
3、基本操作过程
具备以上起码条件,方可骤步如下进行:
(1)根据设想的题材按比例画出图纸,设计动态部位,并画出另部件图。
(2)根据风筝骨架各部分要求劈出不同粗细薄厚的竹条,依照图纸将各部位竹条,在酒精灯上烤弯成所需形状,然后挷扎成形;同时要进行机械传动另部件的精细加工,最后将二者合一,方完成风筝骨架的制作。
(3)逐块将丝绸面料精心裱糊到风筝骨架上。
(4)根据风筝类别用颜料加以美化(有些风筝是先画后糊)。
(5)最后一道工序是拴好风筝的引线(提线)。
价值
“张氏风筝”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包括一定科技含量,并且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及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历史渊源
张天伟从小受家庭影响酷爱风筝。曾祖父张洪声是清朝举人,每逢清明时节都要扎制一些风筝供亲友玩。祖父张兆机更是喜爱自制风筝,曾做过“八卦、双鱼、蝴蝶”等风筝。父亲张焕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安的风筝名人,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多才多艺,不仅精通音乐、美术、修表、无线电、种花、养鱼,还织得一手好毛衣,尤其是擅长扎制风筝。1930年曾扎制过当时西安最大的钟馗风筝,风筝骨架中间的立柱竟用了整根毛竹,足有三丈高(10米),光糊这只风筝用去五六刀(数百张)白麻纸,颜料用松墨和红土,以扫帚代笔,风筝做好后院内大门出不去,发动众人架上梯子从房顶抬出,放飞麻绳有拇指粗,需四个人轮换抬绳,另一个人提浆糊桶以备风筝破损修补之用。大风筝上装了七只响弓,数里之外都听见嗡嗡叫声,有时在风筝下吊挂万字头鞭炮,从地面一直响彻云霄。20世纪五十年代街坊邻里都称张家为“风筝世家”。
张天伟由于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不但特别喜爱风笋,也爱鼓捣钟表,留声机等,为后来制作张氏风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在工厂任技术员,专门从事工艺、工装、模具、技术革新、专机设计等工作。职业的习惯与对风筝浓厚的兴趣,他将机械传动与古老的风筝结合起来制作了数种与众不同的“张氏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