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11

黎墟原为镇,是西汉屯兵之地。村中有很多古井,地下遗存大量铜箭头和汉以后的砖瓦残片。清《滕县志》《滕图志》均称黎墟。黎墟村土层深厚,地下水位浅,土壤供肥强,适宜广植高粱。“秫秸编席”就诞生在此,这一民间工艺现已成为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晚清民国时期张氏家族落信、永信、正信三兄弟提议,族人积极响应,在村东北角、大沙河南岸原有庙址上扩建祠堂(俗称家庙)。几字形建筑围成一个大院,其中最大的一间,东西长19米,中间柏树树干立柱支撑,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聚集。其东、西厢房18间,大门朝南,门楼威严,由199块条石砌成,有这样气派的家庙,可见这个村落的与众不同。 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张氏家庙除祭祖外又有了新的用途,成了本族孩子们的学堂。始初,只是族人孩子在此学习,教书人也是本家内的私塾先生,学习用品由本家富户捐赠,最多时有20名学童。后张姓与本村褚姓、李姓有了姻亲关系,来此读书的儿童渐增。成绩好的孩子从这里考入“曙光小学”“三育小学”“茶棚小学”,后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兖州民师、峄县师范等学校继续深造。张氏二十世立峰(冠伍)小时在此读书,师范毕业,任茶棚学校教员和校长时,又把周边的李家楼、扳倒井、庞庄等村的儿童接收到家庙内学习。曙光小学的董一博校长曾多次安排学校教员到家庙学堂传授儒家思想。

0.1090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