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无论志氏姓》、《风谷俗通姓氏篇》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谱学于是大兴。隋唐五代以后,私家修谱也盛行起来,以至遍及各家各族,往往是一修再修以至多次重修和续修,修谱也成为各宗族活动中最重要的大事。
王姓的最早一部家谱修撰于何时?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年),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其中也必然包括在此以前名扬天下的王姓琅邪王氏、太原晋阳王氏、太原祁王氏、东海王氏、北海王氏、元城王氏等等。至刘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又三次引用《王氏谱》(分别为《琅邪王氏谱》和《太原王氏谱》)。
说明至少在南朝初年,王姓已有自己的家谱。其后梁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又十五次引用《琅邪临沂王氏谱》,八次引用《太原晋阳王氏谱》,一次引用《引用家谱》,一次引用《王氏世家》,说明王氏家谱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开来。
同时,王姓人又多是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因为王姓是研究谱学的世家,编修自己的家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谱学著作还都在流传,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庆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谱籍。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散居全国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谱。王姓家谱究竟有多少?谁也难以统计清楚。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至少在两千部以上。
王姓很早就有自己的家谱。从最早的那部王姓家说开始,历代都有人补写和续修自己的家史,形成了自己的修谱家风,也留下了无数部令人称颂的谱学著作。
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无论志氏姓》、《风谷俗通姓氏篇》等谱牒著作。谱学于是大兴。私家修谱也盛行起来,以至遍及各家各族,往往是一修再修以至多次重修和续修,修谱也成为各宗族活动中最重要的大事。
存世最久的《琅邪临沂王氏谱》
集大成的《开闽忠懿王氏族谱》
影响重大的《太原晋阳王氏谱》·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的名家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