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江国霖高中探花后,报喜的人一路敲锣打鼓到了盐井沟,其母邓氏还在地里耕作。
江国霖的祖父喜极而泣,感慨万千,说道:江家能有今日,全靠“耕读传家”的祖训。后来,江国霖便书写了这块大匾。
直到民国时,中堂屋一度仍是江家子弟读书识字之所。1949年后,这里曾用作学校教室。
穿过中堂屋,便是大院的上堂屋。大院上堂屋与中堂屋以一条小巷道相隔,空间上显得较为独立。
上堂屋地势最高,气势宏大,彰显了江氏家族的官绅气派,建筑结构也更为精巧。
走出中堂屋,是一条小巷道,巷道两端开有小门,与堂屋两侧的巷道连贯。跨过巷道阳沟,就是上堂屋的天井,这是第一层。
天井边上有石板相围,构成庭院,穿过天井步上石梯,便是走廊。
走廊与建筑主体构成上堂屋结构的第二层,走廊两侧尽头是两道彩绘拱门(左侧屋室与拱门俱毁),由拱门直下石梯又可回到第一层的小巷道。
上堂屋最为宽阔,旧时这里设有神龛供奉江氏历代祖先。堂上高悬“进士及第”大匾,收藏有历代祖先的官服画像,并摆放着许多名贵的乌木家具。
这些珍贵的文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堂屋里的家具被付之一炬,祖先的画像也被用作小孩射击石子的靶子,无一幸存。
江国霖书法笔力劲挺,清新俊逸,曾经堂内高悬着的、他手书的数块匾额,如今流落民间。
大院中轴上的3座堂屋两侧,分布着两列厢房,为家人日常起居所用。左侧厢房为木结构吊脚楼,共有两个天井。左侧厢房内至今藏有一张旧式雕花大床,雕刻人物故事、花鸟虫兽图案数十幅,用料考究,装饰精美,富有川东田园风情。
右侧厢房为砖木结构,有一个天井,灰塑花窗,至今尚存,别具风格。旧时这里还有碾房、猪圈等,显示了江家人富贵后不忘农耕的朴素传统。
过去,大院门前还竖有两座八角桅墩。桅墩为大竹方言,实为石桅杆。
旧时,考中功名的家族可在宅前或宗祠前树立桅杆,一是标榜家族的荣耀,二为激励后代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