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古为巴賨旧地,秦时始设宕渠县。唐武后久视元年(700),大竹县从宕渠县中分置,因邑内多巨竹得名。
大竹地形呈三山两谿,多丘陵、少平田。悠久的历史为大竹留下众多的人文遗迹。纵贯于大竹县中部,铜锣山东麓的童家乡梅子山下,有一座结构严整、古拙典雅的大宅——清代探花江国霖旧宅。
梅子山下探花府第
江国霖(1811-1859),大竹县人。道光18年(1838)戊戌科进士,殿试高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惠州府知府、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等职。
大竹民间尊称他为江探花。其故居江家大院,兴建于乾嘉年间,至今已逾200载。
大院地处梅子山下的盐井沟,一片田畴之上。盐溪流经其中,土地肥沃,阡陌交错。
大院共有三进,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整座大院沿中轴线呈东西对称,依地势起伏有序。中轴线上3座堂屋一字排开,堂屋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两侧厢房与堂屋间有巷道相隔。
大院墙面全系大块青砖砌就,雨后青砖灰瓦微润,古朴幽深。当地称这种砖为“三六九”,即为高3寸、宽6寸、长9寸之意,多为虚指。
“三六九”分水砖与火砖两种,水砖由泥土夯实而成,火砖则需要烧制。封火墙头飞檐微翘,檐上拼嵌青花瓷片,烟雨中别有一番风情。
江家大院的第一进为下堂屋,面阔3间。屋檐有仿斗拱砖雕装饰,从历经岁月的斑驳青砖中,仍能看到当年精巧的彩绘雕饰。
下堂屋中间开有一道“凹”字形朝门,这是川东一带常见的传统大门样式。民间认为,大门内凹,有聚气招财的作用。
与川西平原建筑不同的是,朝门前屋檐下架有驼梁,苍劲有力,两侧辅以祥云纹木雕雀替。
门框上方有一对花卉木刻门簪,与门户两侧的门枕石上下呼应。门枕石上饰以花卉、铜钱图案,符合民间文官雕花草、武官刻走兽的习俗。
下堂屋两侧原来还各设有一道大门,与凹形正门呈犄角之势,如今两侧大门已毁,只剩下几尊孤单的门枕石。
下堂屋与中堂屋之间有天井相连,旧时天井两侧开有小门与堂屋两边的巷道贯通。中堂屋原为江家会客所用。过去,堂上悬有江国霖手书“耕读传家”匾额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