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父亲对“家谱”感兴趣并主笔撰写是在他退休十年后。在退休最初的十年间,父亲是“身”退“心”不退。毕竟,对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工作经验丰富而且生物钟早就习惯了“朝九晚五”规律的人来说,年龄是到 “退”的时候了,但心还热乎乎的想再多干点事呢。所以,父亲和一帮志同道合的老同志,在一些人手紧缺的企业和单位打起零工来,做一些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

    直到他把注意力转到了“家谱”上。

    如今,那本凝聚着老人家心血的“家谱”,赫然摆在了各门晚辈们的案桌上。

    作为一个小女子,按照传统习俗,对于“家谱”,我没有多嘴,心里头难免有些“轻看”的意味。

  或许抱有同样心态的人不止我一个,或许这样轻描淡写的态度被父亲察觉。反正,每次与小辈们见面,父亲都会反复强调:国应有史,地方应有志,家亦应有谱。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就是“家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还说,家谱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不只是一个小家庭的小事。既然“家谱”已经上升到关乎国事的高度,所以,家谱应该力求真实、全面,每隔一两代人就应该再修编完善,以达到颂扬前人、鼓励后辈之功效。我不解为什么要修谱?父亲一字一句的回答: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承前启后。我打趣父亲:您是把当年搞文秘工作的热情和经验都用在“家谱”的研究、撰写上了。嘴上这样说笑着,心底却徒生佩服之情:是啊!家,国之根本。国,由千千万万个小家构成。一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大叶茂、瓜瓞绵绵,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仍能寻踪而来。通过家谱,我们还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

0.0963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