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婚嫁年龄,外婆找人给母亲算了一卦。算命的人说:母亲是“女身男像”,是个有福之人,但得嫁个外乡人,最好是“进门就当家”。到了一九三六年,父亲从苏联回国后辗转来到南京,当时就租住在和会街母亲的亲戚家。当外婆了解到父亲正好符合这一卜卦的条件,便有心撮合将母亲嫁给了这个外乡人——我们的父亲。由于父亲很早就与家人失散,一直是孤身一人,母亲自然也就成了“进门就当家
亲祖藉是河北承德,从小在东北长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侵华战争,给东三省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父亲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烧杀掳掠、无恶不做的滔天罪行。日寇惨绝人寰的行径激起了各界爱国人士的愤怒和抗日热情,当时不少有志青年纷纷参加抗日武装。国难当头,父亲毅然加入了东北马占山将军的抗日队伍,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对日作战中,父亲英勇善战,从普通战士很快提升为团长。“江桥战役”后,因马占山部孤军无援伤亡惨重,部队被打散,父亲随部分抗日武装撤退到苏联境内。
在滞留苏联期间,他们一行曾在斯大林红军某部接受军事学习和训练,不仅学到了不少的军事知识,还学会了许多常用俄语,并与苏联红军战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家里还保留着父亲和苏联红军战友的合影,以及一位苏联红军团长在他们离别时送给父亲做纪念的礼物——一个带小镜子的银盒。
根据苏联与国民政府的有关抗日武装回国人员的协议,父亲一行抵达南京等候国民政府的安排。当时军政部有位父亲在东北抗日时期结识的好友,他知道父亲骁勇善战,多次劝说父亲到国民党部队去任个职,谋个高官厚禄将会有很好的待遇和前程。但是父亲始终没有答应,因为那时蒋介石国民党对日采取的是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门心思对付共产党,不仅围剿共产党还多次破坏爱国人士的反日活动。而抗击侵略者不做亡国奴,坚决把日本鬼子从东三省、从中国赶出去是广大民众的心声,也是父亲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