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千枝万叶,必生于一根一木;大江深海,皆来自一源一泉。而一个人独步天下,无论他行走何地,漂泊多远,但在他心灵的最深处,却永远如苦苦搜寻那水之源,树之根的一般,会日夜魂牵梦萦在对故土和家园的思念之中。只有踏上故土,步入家园,见到列祖列宗,亲人族群,游子的那颗孤独的心,才能得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宁。这种思乡念家的浓重情怀,其实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最质朴、最真挚的归宗意识的自然表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所有姓氏家族皆有“家谱”产生的最丰富、最根本的一种民俗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
自西汉太史公司马迁首著《史记》以来,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风土;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已成为天下之定例和国之良统,且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成长壮大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大特色。而家乘谱牒又实乃一家之史,既是记载一个宗族祖祖辈辈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发展创业的一部家典,又是激励子孙后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拼搏的一座丰碑。据清末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1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百年学术史》中,所作“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例……等等无数问题,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的精辟论述,亦足见“家谱”这一记载姓氏同宗共祖的特殊形式图籍,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自身价值和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