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王氏故居
江都王氏故居系清代官宦宅邸,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街双星巷。业主王钧甫(王景琦之父),光绪初曾督办浙江海塘工程(领知府衔)。
中文名
江都王氏故居
位于
江都区仙女镇龙川街
属于
扬州
主轴线前后
5进3开间建筑
业主
王钧甫
概述
王氏故居规模不凡,目前8进主体建筑尚存。其布局为:主轴线前后有5进3开间建筑,分别为对厅、大厅、前后暖房及藏书楼;西轴线前后有3开间的花厅2进、书房1进,另有花房3间、马房2间、小书房1间。
简介
王氏故居的建筑颇有特色。主轴线五进建筑紧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山墙高耸,马头墙垛错落有致,各进之间都有水磨砖砌的腰门(均镶嵌着精美的砖雕),雕花隔扇门贯穿交通。前后天井均用长方青石铺砌。对厅南檐正中设大门,它与大厅之间除了中门可通行外,又在东西两山处设廊道通连,此种结构在江都旧宅建筑中实属罕见。大厅进深9檩,梁高柱粗,结构复杂,中用抬梁。南北檐置轩廊,轩椽呈弓形的兔耳梁轩桁托有雕花荷包梁。地面铺方罗地砖,下面垫有陶钵,人在上面行走,砖下发出响声,故有“响厅”之称。
前后暖房结构相同,进深7檩,东西各带厢房,檐口装有雕刻蝙蝠、花卉的和合窗,窗下槛墙用六角形水磨砖拼缝砌成,工艺精细。室内东西次间装有天花,并设阁楼;隔间板壁用双层木板制作,保暖隔音。明间装修的部分隔扇,为了显示富丽都贴了金。最后一进的藏书楼北邻运盐河,东西山墙高耸,颇有气势,北檐口饰砖博缝,南檐口上下层装有隔扇门窗。
由对厅、大厅西山墙所设的门道,可分别进入西进花厅与书房。花厅因院内曾植桂花树,亦名“桂花厅”。南花厅建筑较为精致,采用减柱法扩大活动空间;扁作梁架,抹角方柱,下饰方形雕花石础,古色古香;南檐置轩廊,每根轩椽均雕有2只相对的如意头,所用木料极好,呈嫩黄色,虽已使用百十年,视之仍如新制。花厅与书房之间有走道相连。书房3间,南有走廊,环境优雅。
皋九世孙关三公 [允和三子] 字信顕,号海藩,大明指挥都监使司。明洪武间自南京应天府即江苏省江宁府,当属镇江漂阳县东乡青石桥井[羲]景楼以百户职调守永新城,即住东门龙王庙井边。永乐二年[1404]下屯莲花白渡村,发迹成白渡王氏。清朝中期兴建白渡王氏宗祠,祠内前梁有克绍前烈,中梁有槐萌千秋,后梁有“惇叙堂”等匾额,左右配有侧房共十六间,祠堂坐西向东,一直三栋,至今保存完好,其结构独特,气派非凡,古典而文雅,雄伟且壮观。 关三公生洪武二年[1369]己酉岁三月二十五日午时,殁宣德元年[1426]丙午岁九月十七日寅时。配爱氏珍娘,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岁七月十九日已时,殁宣德五年戌庚岁[1430]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夫妻合葬永新南乡渴虎饮泉形。子二:子明,子彰[回原籍南京廷献公谱,影有云传子彰未知的否]。长子子明公为隐居之仕于白渡,截至2012年足六百余载,已传二十三代孙,现有四百八十余丁,总人口一千有余。据载,金八公六代孙琰檠公徙居湖南攸县漕泊。金六公七代孙仁驿公徙居湖南攸县柏树下。十七世孙礼全公清光绪年间【1885年由八房出】徙居本县坪里潭湖。
听建凤说【王氏家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连接上了之前所没有的部分。据祖上流传下来的说辞,我们祖先原本是山西太原人氏,有四兄弟,后落难到了江苏南京,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后,其中老大,老二,老三离开南京,来到了江西永新。而老四还呆在南京,而来我们白度的先祖也就是老三,名为:王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