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堂号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的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的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但堂号又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谷斗、口袋,钱袋、灯笼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
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不仅仅是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为堂号的。
溯本追源,寻根访祖。
有些堂号还蕴含着有趣的故事,往往都极富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如王姓书“三槐堂”或匾以“槐阴启秀”,其故事出自《宋史.王旦传》,史载,王旦之父王枯以文章显于后汉。
后周之际,事宋太祖、太宗,为名臣,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世多称其阴德。
祐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在开封建有王家的三槐堂。
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典故。《周礼、秋官、朝士》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说是周朝宫廷外种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在这里站立。三公是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广为流传。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堂”之名由此愈加被王姓族人熟知。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因苏轼的《三槐堂铭》传扬于世,纷纷将“三槐堂”用于自己宗族的祠堂、宗谱中。由“三槐堂”衍生出来的堂号已达上千个之多。湖北阳新王义林先生等人多年来收集整理的王姓堂号,详见下表括号内数字为该堂号启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