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乔庄原有宗祠一所,建于一八八二年(清朝光绪八年),座落在庄前中间,后面有正殿,东西有厢房楼,中间有天井,形成四合院。
正殿有三大间,均为古典砖瓦木质结内部梁柱都是两手臂一搂腰粗的圆木雕制而成。正殿前内有雕刻走廊,走廊内全部是精雕花纹双开的格扇门,正殿中间有高大祭祀台,正面墙上悬有先祖族系图,台上中间放有上百斤重生铁铸成的古鼎香炉烛台,台上右面供有祖先牌龛,台上中间放直立着五十公分高金元总官木雕全身塑像,据传说,这木雕像是吾始祖外甥职居,吾始祖渡江时倏遇飓风,人船莫保,有木神外甥浮舵后,护无恙来盐,后遂与吾始祖同祭祀(见祭总官文并序)。正殿屋面内还悬有不同年号赠给的金字木匾,均为先祖之德行纪念。其中有“积厚流光”匾额,是悫公字诚夫乡董事有功而赠。有“公持利溥”
“功勤酾浚”匾额是为疏浚溏河督筑庆丰堤有功华县尹敬赠,有“眉寿同登” 匾额泌公字济川颜老太九十齐眉赠,有“节励松筠”
匾额是为世樵公吴老太慈善守节而赠,还有“霞谷慈辉”匾额,是为守溥公张老太抚孤慈善守节而赠。
宗祠前为串楼,楼下层为穿堂大门,门外上方有石制雕刻而成“乔氏宗祠”四个大字。正面西墙嵌有节孝坊,为抚孤养老敕石而赠立,宗祠大门外左前方与隔河相望分别矗立着两座圣旨荣典贞节坊和节孝坊均为世骏公李老太和世樵公吴老太守节而赠立。
宗祠东西两侧为厢房楼,与串楼上层,民国初年均为学校所用,东西厢房楼下层为公用祭祀厨房,锅灶齐全。另有祭田两处十多亩,每逢春节清明佳节到来之时,祠堂内灯火通明,特别是清明来临,族众每户一人参加族祭,在祠堂正殿内设祭菜祭品,鞭炮齐鸣,焚香烛纸火,恭行出席祭典,并作联欢会餐,叙辈入席,诚有敬先慰后之意,共叙族事家常。
宗祠内的串楼和东西厢房楼均毁于一九四九年前,正殿一直为学校所用,至一九六九年底,因学校搬迁而被拆毁。今后如国家政策允许,并能获得此基时,深盼我族众后世热心公益子孙,怀有敬先爱的思想感情能从实际出发,与建灵堂想结合,重建家祠,以彰慎追远之意。
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 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