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
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
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
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
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
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
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踏实做事、诚信待人。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张氏名人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
张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韩。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辟彊(前202年——?)汉初人。留侯张良之子。 为汉惠帝侍中(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年少聪慧有远见,曾为丞相陈平解吕后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
张骞(?~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归汉,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张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创教人,第一天师。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张天师。著《老子想尔注》等。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命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官至太中大夫,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
张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鲁(?-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张道陵孙,第三代天师(称为系师)。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东汉末年道教领导人,割据势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兴建义所,诊治病患。汉末有“天下人望尽在张鲁”之说。后汉中降于曹操,张鲁有十子。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东将军。
张郃(?-231),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五虎将之一
。张任(?~214年),三国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刘璋的部下,多次与刘备作战,宴席上舞剑救了刘璋,在落凤坡杀了庞统,最后被诸葛亮的计谋所擒,不降被杀。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论语注》,谥吴文侯
。张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谋士、官至别驾,助刘备取西川
。张载(?——?),字孟阳,西晋文学家、辞赋家、田园诗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书侍郎。著有《剑阁铭》、《榷论》、《濠汜赋》等。与其弟张协、张亢俱以文学、辞赋著名,史称“三张”
。张协(?——?),字景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擅长五言诗,与其兄张载齐名,官至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
张亢(?——?),字季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辞赋家,诗人,著述颇丰。
张华(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张华集》书。张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称“布袋和尚”,传为弥勒佛化身。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元素,字洁古,医学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中医易水派创始人。著《医学起源》、《医方》、《洁古本草》等书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中国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历法。谥一行、大慧禅师。著述颇丰,科研成果极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而闻名
。张亮(?-646),郑州荥阳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太宗即位后,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
。张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张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
4]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始兴(今广东韶关始兴县)人。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张燕公集》传世,诗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唱。
张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广宗(今邢台广宗县)人。张籍,唐代诗人,江苏吴江人,著《张司业集》。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东(山东永济),官至宰相,谥文贞。有《张燕公集》、《张说之集》传世
。张继(715——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官至检校郎中,湖北襄阳人,著《张祠部诗集》,代表作《枫桥夜泊》。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张煌言(生于泰昌元年,卒于永历十九年即西元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民族英雄。张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令江苏省南京市)。少时刚直豪爽,颇有谋略,心怀壮志。曾和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希图收复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永历八年终因国恨家仇,郁积于心,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舟山军中。遗言以所属部卒归张煌言统率,继续抗清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1321~1367年)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湖广江陵(今属湖北)。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杰出医学家。有《景岳全书》巨著传世。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廷玉(1672——1755),满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辅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书。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实录》、《明史》、《清会典》。配享太庙,其母吴氏封一品夫人。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四川遂宁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累官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清官”、“贤相”。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山东莱州知府,著 有《船山诗草》。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台公、无竞居士,晚年字号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称张香帅,谥号文襄。大学士、军机大臣、封建大吏。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主要奠基人,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蔷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大清状元,中国近代杰出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历任中央教育总长、实业总长、总商会总长、水里总长等职务。先后创办上海海洋大学等,与马相伯和创复旦公学,创佳南通博物馆,军山气象台等。创办实业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