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张阳辉主修,成书于明嘉靖十四年的《张氏统宗世谱》是一部影响范围相对较广的会通谱,以其参修范围广(收录张氏衍派117派)、人员多(34人同修)、参修人员文化层次高(多进士及第)自成书以来备受世人关注。
1、 廪延世系传承
据《左传》抑朔当作柳朔,鲁哀公5年(前490年)战死柏人。据《国语》、《战国策》载前453年张孟谈解晋阳之围。二人不可能为父子关系。至于一百四五十年后的张开地为张柳朔之子更是荒谬。
2、 南阳世系传承
张宗(?-59)字诸君;张堪,字君游;张衡(78-139)字平子,《后汉书》均有传。据《张衡传》堪为衡祖父。但张宗不可能为张堪之父。《张堪传》载堪“早孤……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 据此,张宗与张堪年龄当相仿。即便张宗高寿,为张堪之父,但张堪又怎么能说“早孤”?
3、 下邽世系传承
谱载下邽张氏系武阳,后汉司张皓生纲,纲生续,续生常,常生冀州刺史翼,字伯恭。翼生广陵太守徵和卓。卓迁上谷。
《后汉书·张皓传》载:张皓(49-132),字叔明,后汉司空。次子纲(98-143),字文纪。纲子续为郎中。
《三国志·张翼传》载:张翼(196-264),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子微,广汉太守。
《魏书·张衮传》载:张衮(339-410),字洪龙,上谷沮阳人也。祖翼,辽东太守。父卓,昌黎太守。衮官至幽州刺史、临渭侯,赠太保,谥文康公。
子温,外都大官、广宁太守。温子贰兴,昌黎太守。
温弟楷,州主簿。楷子诞,有学尚,性尤雅直。
(衮)次子度,少有志尚,袭爵临渭侯。上谷太守,入为武昌王师。卒,赠征东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康侯。度子陵,袭爵。后为赤城典作都将。陵子状,袭。为中散。状子法,袭。陵弟延,散骑常侍、左将军、库部尚书。赐爵永宁侯。延弟白泽本字钟葵,显祖赐名白泽,太和五年卒。诏赐帛一千匹、粟三千石,遣侍御史营护丧事,册赠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广平公,谥曰简。白泽长子伦,字天念。孝庄初,迁太常少卿,不拜,转大司农卿。卒官。伦弟恩,奉朝请,员外郎。白泽弟库,瀛州刺史、宜阳侯。库长子兰,累迁龙骧将军,行光州事。兰弟修虎,都牧、驾部二曹给事中,上谷公,司农少卿。奉使柔玄,察民疾苦。迁平北将军、燕州刺史。
度弟太,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俎阳侯。
太弟那,宁远将军、雍城镇将。
《北史·张衮传》载:弟恂(348-416),字洪让,赠并州刺史、平皋侯,谥曰宣。
子纯,字道尚,袭爵。坐事除。
纯弟代,字定燕,陈留、北平二郡太守。卒,赠营州刺史,谥惠侯。代所历著称,有父遗风。代子苌年,为汝南太守,卒于郡,子琛,字宝贵,少有孝行,位至太子翊军校尉。卒。
《魏书·张恂传》载:琛子略,武定中,左光禄大夫。
从以上史料看,张衮祖父张翼与张纲曾孙张翼(字伯恭)绝非同一人。
4、 清河世系传承
谱载清河世系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基本一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公元149年拜相,见《三国志·魏书张范传》,而此谱则说清河张氏出自与东汉初年淮阳相、汲令张歆,见《后汉书·张禹传》,据前后谱系显然有误)。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曾孙幸,后魏青州刺史、平陆侯。生准(《魏书张彝传》作准之),东青州刺史,袭侯。生灵真。生彝,隋末徙魏州昌乐。
清河张氏最杰出的代表为张文瓘和张锡,先后相高宗和武后。《唐表》及谱载正则为文瓘六世孙,世系为:文瓘生洽,洽生宥,宥生衮,衮生载华,载华生正则,正则生知实,知实生保望。
据张弘茂、张进墓志以及以下张正则、张知实二志,正则实为敦煌张氏,而非清河张氏,张家世系为:湛……德裕-景-载-正则-知实-保承,保训,保胤,保望。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18《唐故淄州高宛县令张公(茂弘)墓志铭》:远祖耳,耳五代孙直言忤旨谪居敦煌遂家焉。十三代祖湛仕魏博士,曾祖景,皇京兆府新丰县丞,赠吏部郎中;祖载,皇成都府双流县尉;父正礼,皇睦州桐庐县丞。子二人:长辛六、次辛七。弟安节。
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张进墓志铭》载耳……湛……载-进(正德)-汉章。
5、 吴郡世系传承
谱载吴郡张氏为安乡侯张禹之后。《后汉书·张禹传》:“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也。祖父况族姊为皇祖考夫人……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七年(113年),卒于家。使者吊祭。除小子曜为郎中。长子盛嗣。”
6、 赤山世系传承
谱载赤山张氏系出吴郡,张后胤次子张济为睦州刺史,由吴郡徙居金华,龙溯间被诏统兵,与突厥战,死于战场。济生三子:弘、于、夫(均加王旁),弘任饶州刺史,复生三子:润朝、深朝、游朝。游朝生霞龄、鹤龄、龟龄。龟龄讳志和,号玄真子。志和生三子:衡、卫、衢。
据《全唐文》卷153李义府《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后胤)碑》载张济早亡,并无任睦州刺史记载。弘、于、夫见《崇福禅院碑记》。此谱张弘以下世系应该基本可信,但修谱者在先祖溯源时并不满足于始迁祖,于是上溯吴郡,以致失真。
而光绪十四年张廷辉《清河张氏宗谱》载张志和为唐相张柬之之后。世系为:良……嵩——肱——居苏——寄吴——奋——甲——绍祖(名吉)——汉臣——文杰——俭——昭(字子布,彭城人)——澄(一名承)——惠(兄瀚,字季鹰)——镇——茂——凭——祎——畅——融——绍——穆——柬之——遥——永思——嘉福——杞——龟龄——请——濬——日亮——达——成业。迁衢州开化县音铿。为音铿张氏始祖。成业四子:谊、议、元、荣。此世系对吴郡张氏可谓颠覆性打击,因为正史在修谱者眼里狗屁不如。
《张氏统宗世谱》张成业为张志和八世孙,世次:志和——衢——兴——锡——茂——文理——英雄——成业——义、谊、元、荣、美、英、昭。
《新安休宁岭南张氏会通谱》:良……嵩——赞——居苏——寄吴——奋——甲——吉(名绍祖)——文杰——汉臣——铨——昭(字子布,彭城人)——范(弟承)——惠——镇(苍梧太守)——茂——凭——祎——畅——融——绍——吉宗(兄后胤)——雄——康——逵——定悖——隔(字成业)——义、宜、元、荣、美、英、昭。据此谱张成业为张志和子辈。又康熙二十三年《新安休宁青山张氏世谱》载成业为张后胤(嗣宗》弟吉宗之后。世系为:吉宗——雄——康——逵——定悖(火旁)——隔(字成业)。
7、 甲道世系传承
谱载甲路始祖张彻为润田始祖张志和玄孙,世系为:张志和——卫——仁——周——彻。而甲路谱对此系并不认同,甲路谱认为甲路张氏系出清河,张彻为张保望之子。为此甲路张氏曾与润田张氏对簿公堂。
8、 曲江世系传承
谱载曲江、洛阳张氏系均出范阳。张九龄为晋司空张华十三世孙,世系为:华生祎,祎生舆,舆生次惠,次惠生穆之,穆之生弘籍,弘籍生缵,缵生伟,伟守礼,守礼生君政,君政生子胄,子胄生弘愈,弘愈生九龄。
张说为张华十四世孙,世系为:华生韪,韪生轩,轩生次恭,次恭生甫之,甫之生弘简,弘简生纶,纶生隆,隆生子犯,子犯生俊,俊生弋,弋生洛,洛生骘,骘生说。
据1999年出土的《张说碑》载张九龄为张说族孙,而此谱张说却为张九龄子辈。
据张说《唐处士张府君(恪)墓志铭》载张恪为张华十一世孙,张恪为张说祖父。
据上张说当为张华十三世孙,张九龄当为张华十五世孙。
又谱载曲江与绵竹世系传承;仲方生茂宣,茂宣生克俭,克俭生绮,绮生崇纪,崇纪生璘。与朱子《张魏公行状》异。
9、 定兴世系传承
谱载定兴张氏系出绵竹,张柔为湖湘学宗张栻七世孙。按张栻生于绍兴三年(1133),张柔生于1190年,57年传六代明显于理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