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或称宗庙,又都可以称作“祠”或“祠堂”,是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太庙”或“宗庙”。“庙”,不论太庙、宗庙、还是家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又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是供祀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作为祭祖或供祀前代贤哲的屋宇,“祠”与“庙”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国著名的两大古庙,一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庙,一为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孔子庙又称“文庙”,是供祀孔夫子的地方;关帝庙或与岳庙并称“武庙”,是供祀关公及岳飞的地方。以此看来,“庙”不单是祭祖,还具有纪念前贤的性质。如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的发生地,有纪念辛亥首义死难烈士的“烈士祠”。
中国人的家庭认为,没有人祭祀的祖先,必定是家道衰亡或没了后代的人,可怜成了饿鬼。由于重视祖先,过去六堆的祭祀公嘗最发达,同一房的子孙,大家醵资买田,以先祖的名义为某某公祭公嘗。田以廉宜租谷放给族中较穷的子孙耕种。收息一方面作祭祖之用,一方面也作奖学、济贫等慈善事业。到了年底或年节更有“均息”,每一份会可分得数斤豚肉之息金,足以为年节家中祭祀之用。这种嘗会,各族都很普遍,一方面维系了同族的情谊,一方面济贫,另方面则作了奖学或慈善之事,极有互助合作,提拔后进,福国利民的精神。祠堂大厅(包括族人家宅大厅右角墙处),是恭奉祖先的地方。祖堂上最普遍的楹联是“祖德源流远;宗功世泽长。”上头的横额是“祖德
流芳”。正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绝非譬朝露,一时幻象的人生。祖牌神案下头是后土神位,但也有不少家庭付之缺如。不过灶神是绝不缺少的。厨房里必定安奉灶君神位。其名联是下中“司命灶君神位”,右联为“有德能司火”(上联),左联为“无私可达天”(下联)。一个家庭大事,如迁入新居,喜庆事,子女之名登金榜,年节等都必定祭祖,敬天公和敬灶君。结婚时,新郎除敬拜自家祖先外,更要到母亲外家和祖母外家敬祖,祭祀后的牲礼,必定奉上一大臂,谓之“阿婆肉”。中国文化建基于人生修养,其基本则在家庭。由推己及人,然后贤人、圣人,最后则上通天德,中国人以道德修养来代替了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制,而崇祖敬天正好是最合适的制度。
中国人的崇祀鬼神,祈求赐福,原希望能使阴阳调和,而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繁衍,六畜兴旺。因之阴阳哲理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本源,另一方面,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诏也”。而主张践行“仁道”,孝顺和敬畏则是践仁的入门,崇祖更成了孝的延续,是儒家将之伦理化、教孝、教慎终追远,各人拜自家祖先,仪式简易而隆重,每文褥节的宗教遂演变成最简易,少迷信的宗教活动,也成了培养道德的重要凭藉。祭天祀祖,出于报本返始之义,上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返始也。”祭祖先,一方面是“志意思慕之情”,一方面又因报恩之义。苟子便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若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争天,下争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据甲骨文的记载,殷人对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