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普通人只有服从他的统治。“王”字本义为天子、君主。在甲骨文中,该字是一个象形字,其字形很像一把很大的斧头,最上面是斧柄,下面则是宽刃。这强有力的武器,被视为实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古人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从秦朝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则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封爵。现在,“王”常指代占据领先地位的人或事物,如“花中之王”。此外,“王”常用于姓。有成语“内圣外王”,出自《庄子》,指的是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王wang 《摘自说文解字》
王字,由三横一竖组成。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合称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也就是天文、地理、社会。一竖,表示贯通天、地、人。全字的意思是,通晓天文、地理、社会,做到天人合者,方可为王。王音通望,王道威望。王者治天下,王者风范,必然树立起很高的威望,成为人民理想和希望的代表。王道,指能泽被万物,六合同春的天人合一之道。这样的大道做到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然会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护。是故,王字通音于望。在封建社会里,国家君主不是靠民主制度选拔的社会贤良来担任,而是世袭传承,所以,真正的明君很少,这也是王朝覆亡的原因。社会上各行各业凡处于一流地位的人,也被称为王,如种植王、养殖王。天地人才,三通为王。王音通望,王道威望。意项:①读wong,帝王或最高爵位;②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兽中之王,蜂王;③大,祖父母称王父、王母;(4读wang,统一天下;⑤统治君临,王此大邦。
“王”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下端是刃。金文基本上和甲骨文相同,不过下端刃部更为厚重。小篆的形体由金文演变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王”。《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王,天下归趋向往的对象。董仲舒说:“古代创造文字,三画而又用竖线连接其中,叫王。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能同时通达它的,就是王。”孔子说:“用一贯三就是王。”大凡王的部属都从王。)读作wang时,本义为大斧。大斧象征着威权,掌握这个威权的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故最高统治者就称为“王”。秦始皇开始自称“皇帝”,秦汉以后的帝王也改称“皇帝”,而“王”则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如藩王”、“亲王”。读作wang时,用为动词,表示称王,统治天下。如《商君书·更法》:“三代不同礼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