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董凡董其昌(1555--1636),有明一代杰出书画家、艺术理论家、品鉴家和收藏家。董氏书宗“二王”,熔铸众长而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甚巨。董氏书论,资料丰富,其于临帖及创作,虽时涉禅悦,实每中肯綮。

“宋四家”中之米芾,直取晋人风神,为继承“二王”嫡脉的写帖巨擘,董氏书艺砺炼当中自是高度关注、推重并引为楷模的。董氏书论中涉及米颠者颇多。拙文拟单就董氏论米之材料,加以梳理,从中探寻其对书法的深刻认识及艺事精进的心路历程,而对今日之学书者,当亦不无启迪意义。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论书材料,大都以题跋形式集中于他的诗文集《容台集•别集》卷二、卷三和《画禅室随笔》卷一中。

先择要列四条董氏论米题跋:

1.《画禅室随笔》卷一第23条:

……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也。

2.《画禅室随笔》卷一第36条:

……然自唐以后,未有能过元章书者。……

3.《容台别集》卷二:

……山谷评米书如仲繇(按“繇”当作由,即子路)未见孔子时气象,则米老未必心服。盖米于前代书法,盘旋甚深,非苏、黄所及也。

4.《容台别集》卷二《题米书<乐圃帖>》:

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

我们从董氏这几条书评中,足可以窥知米元章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众所周知,董其昌是“二王”一脉帖系书法大家。董氏沿此路径学书,同所有写帖大家一样,也是通过长期师法前贤,不断求索,参悟书理,方得而深入堂奥的。

董氏尝言:

余十七岁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锺、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可知董氏至中年时,是因为通过“学宋人”而对学帖一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宋人之中,如上所举董氏书评,在他心目中最为推重的,乃是他认为居宋朝书法首位的接伍“二王”嫡脉、“直夺晋人之神”的米元章。


0.127099s